


物理八年級上冊一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設計
展開
這是一份物理八年級上冊一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課堂小結,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能力目標1.初步培養(yǎng)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標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養(yǎng)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教學難點】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聲速。教具與媒體鼓一只,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鈴一只,氣球一只。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事先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fā)出聲音?(同學回答)教師: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二、新課教學依照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總結出4個,然后逐個進行探究。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一)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1.先觀看有關的視頻(什么是聲現象)。2.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思考:(1)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2)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3.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觀看視頻資料(奇妙的現象)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二)聲音傳播的探究性活動1.提出問題:我的講課聲是怎樣傳到你的耳朵的?2.空氣是氣體,那么液體能傳播聲音嗎?3.固體是不是也能傳播聲音呢?實驗: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中撞擊,在外面也能聽到撞擊聲。(或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料袋裝起來,用細線吊著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聽到收音機的聲音)結論: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他們都是能夠傳聲的介質。4.引導學生做些小實驗。桌子的傳聲實驗:將耳朵緊貼桌面,另一同學在桌子的另一端敲擊或摩擦,會聽到清晰的聲音。5.觀看視頻(聲音的傳播)聲波:聲音向外傳播時形成的波(與水波相似)6.真空能是能傳播聲音呢?讓學生觀看真空罩實驗的錄像。思考問題: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如何進行交流呢?(三)聲速1.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2.生活實例:距離不同的兩個喇叭,我們聽起來的聲音是不同的,總感覺近處發(fā)聲早。3.引導學生閱讀幾種物質中的聲速。找出傳播最快的、最慢的傳聲介質,并總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的聲速小于液體的聲速,液體的聲速小于固體的聲速。4.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5.測聲速我們利用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測出其時間差,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這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了。(四)課堂練習1.如果在一根很長自來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則乙在水管的另一端就會先后聽到三次的敲擊聲,這第一次聽到的聲音是由 傳播的,第三次聽到的聲音是由 傳播來的,第二次聽到的聲音是由 傳播來的。2.99年8月17日凌晨,在土耳其發(fā)生了一場大地震,至使一萬多人喪失,有關人士指出地震發(fā)生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識,致使喪失人數增加的一個原因,以下關于被埋在廢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確的是( )A. 用硬物敲擊或墻壁向營救人員求救。B.靜下求等營救人員營救。C.大聲呼救。 D.見縫隙就鉆,說不定從廢墟中能爬出來。3.關于“聲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回聲的傳播速度小于原聲的傳播速度B.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C.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大D.聲音的傳播速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無關4.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有以下幾個實驗,能夠說明聲音產生的是( )A. 在吊著的大鐘上固定一個細小的筆,把鐘敲響以后,用紙近筆尖上迅速拖過,可在紙上畫出一條彎曲的細線。B. 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濺起水花。C. 個圓紙盒用棉線做成一個土電質,可實現10米遠的對話。D.在鐘罩內的的鬧鐘正在響鈴,把罩內的空氣抽出以后,鈴聲明顯減小。5.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V1,在鋼軌中的傳播速度為V2,有人用錘子敲了一下鋼軌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聽到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為t,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已知V1〈V2A.鋼軌的長度為V1×V2×t/(V2-V1)B.鋼軌的長度為(V2-V1)×tC.聲音沿鋼軌從這端傳遞到另一端用的時間為V1×t/(V2-V1)D.聲音沿鋼軌從一端傳到另一端用的時間為【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聲現象,通過探究,我們知道了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其發(fā)聲也就停止。聲音靠介質傳播的,空氣、液體、固體都是能傳播聲音的介質,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沒有,所以它不能傳聲。聲音在空氣中(15℃)的傳播速度為340m/s;聲音在氣體中的速度小于液體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板書設計】聲音的發(fā)聲和傳播一、聲音的發(fā)生: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二、聲音的傳播: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三、聲速: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教學反思】該課涉及的內容多,且很零碎,實驗又大都與學生的實際聯系緊密,所以讓學生動手比較容易,但個別實驗的演示、觀察也出現了一些困難,針對這些較難處理的實驗,我們都通過視頻展示、圖片觀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同時一些學生自己動手的簡易實驗、低成本實驗也可以加以體現,從本質上說,這都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相關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魯教版 (五四制)八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設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步驟,自主學習案,課堂導學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八年級上冊一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聲現象第1節(jié)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教案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