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全套2024中考物理三輪突破學(xué)案+檢測習(xí)題含答案
2024中考物理三輪突破5講義簡單機械的分析與計算學(xué)案
展開
這是一份2024中考物理三輪突破5講義簡單機械的分析與計算學(xué)案,共21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杠桿,滑輪組,機械效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講義
專題概述
本專題包含杠桿的種類、動態(tài)平衡的分析與計算,滑輪的種類及滑輪組的分析與計算,斜面的分析與計算。
類型一、杠桿
1.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例1】如圖所示,OAB為一可繞O點自由轉(zhuǎn)動的輕質(zhì)杠桿,OA垂直于AB,且OA長度為40 cm,AB長度為30 cm,在OA中點C處掛一質(zhì)量為1 kg的物塊,要求在端點B處施加一個最小的力F,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則力F的力臂應(yīng)是 50 cm,最小的力F是 4 N。
【解析】在B點施加一個力最小的力,則力臂應(yīng)最大,當(dāng)OB作為力臂時,動力臂是最大的,動力最小;OA=40 cm,AB=30 cm,根據(jù)勾股定理可知,OB=(30cm)2+(40cm)2=50 cm;
OC=20 cm;
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G×OC=F×OB,mg×OC=F×OB,即:1 kg×10 N/ kg×20 cm=F×50 cm,解得:F=4 N。
【答案】50;4。
【分析】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在阻力、阻力臂一定時,動力臂越大,動力越小,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求出最小的動力的大小。
【例2】一臺起重機在某次起吊設(shè)備時,吊起的設(shè)備重為1.6×105 N,OB的長度是OA的8倍,吊臂狀態(tài)如圖所示,則此時吊臂下的液壓挺桿對吊臂A點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支持力為 1.28×106 N。(與起吊的設(shè)備質(zhì)量相比,吊臂的質(zhì)量可忽略不計)
【解析】由圖可知,起重吊臂是直的,OB的長度是OA的8倍,根據(jù)力臂的定義和數(shù)學(xué)關(guān)系可知,則物體拉力的力臂和支持力的力臂的比值為:L2:L1=OB:OA=8:1,
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L2=F1L1,
則支持力為:F1=L2L1×G=81×1.6×105 N=1.28×106 N。
【答案】1.28×106。
【分析】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即可求得在豎直向上的方向上施加的支持力。
2.杠桿的應(yīng)用
(1)省力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則平衡時F1<F2,這種杠桿使用時可省力(即用較小的動力就可以克服較大的阻力),但卻費了距離(即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大于阻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并且比不使用杠桿,力直接作用在物體上移動的距離大)。
(2)費力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則平衡時F1>F2,這種杠桿叫做費力杠桿。使用費力杠桿時雖然費了力(動力大于阻力),但卻省距離(可使動力作用點比阻力作用點少移動距離)。
(3)等臂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則平衡時F1=F2,這種杠桿叫做等臂杠桿。使用這種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即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時不存在的。
【例2】家具用品中有很多被稱為“神器”的小工具,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如圖所示,下列“神器”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
A.餐盤夾子B.核桃夾子
C.手動榨汁機D.壓蒜器
【解析】A.餐盤夾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A符合題意;
B.核桃夾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B不合題意;
B.手動榨汁機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C不合題意;
D.壓蒜器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D不合題意。
【答案】A。
【總結(jié)】此題考查的是杠桿的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②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③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結(jié)合圖片和生活經(jīng)驗,判斷杠桿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關(guān)系,再判斷它是屬于哪種類型的杠桿。
【例4】如圖所示,以O(shè)為轉(zhuǎn)軸的輕質(zhì)杠桿AOB,AB=4OA,物體C重240 N,底面積為200 cm2,在杠桿A端與物體的上端中點用一根輕質(zhì)硬棒連接,當(dāng)在B端用120 N的動力F豎直向上拉時,杠桿AOB在水平位置平衡,該杠桿為 省力 杠桿(選填“省力”、“等臂”或“費力”),此時物體C對水平地面的壓強是 3×104 Pa。
【解析】(1)由題知,O為支點,因為AB=4OA,所以O(shè)B=3OA,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此杠桿為省力杠桿;
(2)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
FB×OB=FA×OA,
杠桿A端受到的力:
FA=FB×OBOA=120N×31=360 N,方向豎直向上;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C受到硬桿的壓力:
F壓=FA=360 N,
此時物體C對水平地面的壓力:
F=G+F壓=240 N+360 N=600 N,
受力面積S=200 cm2=0.02m2,
物體C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p=FS=600N0.02m2=3×104 Pa。
【答案】省力;3×104。
【總結(jié)】本題考查了杠桿分類,以及杠桿平衡條件、壓強公式的應(yīng)用,關(guān)鍵是利用杠桿平衡條件求出硬桿對物體的壓力。(1)根據(jù)動力臂與阻力臂的大小關(guān)系確定杠桿類型;
(2)利用杠桿平衡條件求杠桿A端受到的力,由于動力方向豎直向上,杠桿A端受到的力也是豎直向上;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C受到硬桿的壓力等于杠桿A端受到的力;此時物體C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等于重力加上硬桿的壓力,再利用p=FS求物體C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3.杠桿的動態(tài)平衡:①確定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和力臂;②分析轉(zhuǎn)動過程中保持不變的力或力臂;③分析轉(zhuǎn)動過程中力臂或力的變化情況;④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確定相應(yīng)的力或力臂的變化情況。
【例5】如圖所示,長1米的粗細(xì)均勻的光滑金屬桿可繞O點轉(zhuǎn)動,桿上套一滑環(huán),用測力計豎直向上拉著滑環(huán)緩慢向右移動,并保持金屬桿處于水平狀態(tài)。則測力計示數(shù)F與滑環(huán)離開O點的距離s之間的關(guān)系圖象為( )
A.B.
C.D.
【解析】由題意可知,杠桿是粗細(xì)均勻的一只金屬桿,重心在杠桿的中點,即阻力和阻力臂是保持不變的,離開O點的距離s為動力臂,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
Fs=GLG,則動力為:F=GLGs,即F與S成反比,所以圖象B是正確的。
【答案】B。
【分析】杠桿是粗細(xì)均勻的一只金屬桿,重心在杠桿的中點,即阻力和阻力臂是保持不變的,然后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求出F與S之間的關(guān)系。
【例6】如圖所示,質(zhì)地均勻的圓柱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實線位置勻速轉(zhuǎn)到虛線所示位置,整個過程中,拉力F始終作用于A點且與OA保持垂直(OA為圓柱體橫截面的直徑),圓柱體在轉(zhuǎn)動過程中不打滑。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拉力F逐漸變小
B.拉力F逐漸變大
C.由于拉力F的力臂始終保持最長,拉力F始終保持最小值不變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解析】
整個過程中,拉力F始終作用于A點且與OA保持垂直;
由圖可知,動力F的力臂L(L=OA)始終保持不變,阻力為圓柱體的重力G始終大小不變,由實線位置轉(zhuǎn)到虛線位置時,重力的力臂逐漸減小,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得FL=GL′,所以動力F逐漸變小。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兩個方面的知識:
(1)力臂的概念: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做力臂;
(2)運用杠桿的平衡條件FL=GL′分析動力的大小變化。
【例7】如圖所示的杠桿平衡,若F1為動力,則該杠桿為 省力 杠桿(選填“省力”、“費力”或“等臂”)。若F1、F2的大小和方向均不變,它們的作用點同時向支點O移動相同的距離,則杠桿會 A端下傾 。(選填“A端下傾”、“B端下傾”或“仍然平衡”)
【解析】由圖可知,動力臂要大于阻力臂,為省力杠桿;
原來平衡時,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F1?AO=F2?BO,
因為AO>BO,所以F1<F2;
設(shè)向支點O移動相同的距離為L,
則A端力與力臂的乘積為:F1(AO﹣L)=F1AO﹣F1L,
B端力與力臂的乘積為:F2(BO﹣L)=F2BO﹣F2L,
因F1<F2,則F1L<F2L,
所以F1(AO﹣L)>F2(BO﹣L),
則杠桿的A端向下傾斜。
【答案】省力;A端下傾。
【分析】根據(jù)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判定杠桿的種類;
根據(jù)杠桿原來平衡,設(shè)移動的距離為L,再比較F1(L1﹣L)和F2(L2﹣L)即可作出判斷。
類型二、滑輪組
1.定滑輪
(1)定義:工作時,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2)實質(zhì):是個等臂杠桿。
軸心O點固定不動為支點,其動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圓的半徑r,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因為重物勻速上升時不省力。
(3)特點:不省力,但可改變力的方向。
所謂“改變力的方向”是指我們施加某一方向的力能得到一個與該力方向不同的力(圖中得到使重物G上升的力)。
(4)動力移動的距離與重物移動的距離相等。
對于定滑輪來說,無論朝哪個方向用力,定滑輪都是一個等臂杠桿,所用拉力都等于物體的重力G。(不計繩重和摩擦)
【例8】為探究定滑輪的特點,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兩種方式拉升同一重物。若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使重物勻速上升相同高度。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使用這個滑輪能省力
B.甲拉力大小等于乙拉力大小
C.甲拉力做的功大于乙拉力做的功
D.甲拉力比乙拉力使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小
【解析】A.由圖可知,圖中的滑輪是定滑輪,使用定滑輪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故A錯誤;
B.定滑輪是等臂杠桿,由于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都等于滑輪的半徑,即甲、乙拉力的力臂相等,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甲拉力大小等于乙拉力的大小,故B正確
C.由題意可知,重物上升的距離相同;在使用定滑輪中,繩子移到的距離等于重物上升的距離;由于甲、乙拉力大小相等,根據(jù)W=Fs可知甲、乙拉力做功的大小相等,故C錯誤;
D.由題意可知,重物在相同時間內(nèi)上升的距離相同,即重物上升的速度相同;在使用定滑輪中,繩子移動的距離等于重物上升的距離,繩子移動的時間和重物上升的時間相同,根據(jù)v=st 可知,甲、乙拉力移動的速度都等于重物上升的速度,故D錯誤。
【答案】B。
【分析】(1)由圖可知,圖中的滑輪是定滑輪,使用定滑輪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由此得出結(jié)論;
(2)定滑輪是等臂杠桿,由于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都等于滑輪的半徑,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出結(jié)論;
(3)由題意可知,重物上升的距離相同;在使用定滑輪中,繩子移動的距離等于重物上升的距離;由于甲、乙拉力大小相等,根據(jù)W=Fs可知甲、乙拉力做功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結(jié)論;
(4)由題意可知,重物在相同時間內(nèi)上升的距離相同;在使用定滑輪中,繩子移動的距離等于重物上升的距離,由此可得出結(jié)論。
2.動滑輪
(1)定義:工作時,軸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實質(zhì):是一個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3)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4)動力移動的距離是重物移動距離的2倍。
對于動滑輪來說:1)動滑輪在移動的過程中,支點也在不停地移動;2)動滑輪省一半力的條件是:動滑輪與重物一起勻速移動,動力F1的方向與并排繩子平行,不計動滑輪重、繩重和摩擦。
【例9】如圖所示,物體M重100 N,滑輪重10 N,若不計摩擦及繩重,當(dāng)滑輪在恒力F作用下,以0.2m/s的速度勻速上升,物體M的的速度及拉力F的大小分別為( )
A.0.1 m/s,110 NB.0.2 m/s,55 N
C.0.4 m/s,210 ND.0.4 m/s,110 N
【解析】由圖可知是動滑輪的特殊使用方法,根據(jù)動滑輪的特點可知:F=2G物+G輪=2×100 N+10 N=210 N;
物體上升距離是拉力F和滑輪移動的距離的二倍,滑輪以0.2 m/s的速度勻速上升,
故物體上升速度為2v=2×0.2 m/s=0.4 m/s。
【答案】C。
【分析】解決此題要知道輪軸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是動滑輪,如圖拉動滑輪時,拉力的大小是物重的2倍,但移動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一半,所以使用這樣使用動滑輪費力但可以省距離。
【例10】如圖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物體A重490 N,物體B重294 N,物體B在勻速下降了40 cm的過程中,拉動物體A在水平桌面上勻速移動了一段距離;若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拉動物體A,使物體A在5 s內(nèi)勻速移動0.5 m(不計動滑輪、繩重以及滑輪輪軸間摩擦),則拉力F為 294 N,繩子拉力對物體B所做的功為 73.5 J,物體A與桌面的滑動摩擦力為 147 N。
【解析】(1)由圖知,承擔(dān)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是2,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GB2=294N2=147 N。
物體A勻速運動,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物體A所受摩擦力:f=F′=147 N。
(2)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拉動物體A,拉力:F=f+F′=147 N+147 N=294 N;
(3)繩子拉力對物體B所做的功:W=GBh=GB×s2=294 N×0.5m2=73.5 J。
【答案】294;73.5;147。
【分析】(1)根據(jù)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已知物體B重294 N,不計動滑輪、繩重以及滑輪輪軸間摩擦,可求出繩子自由端的拉力,物體A勻速運動,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可知物體A所受摩擦力大小。
(2)若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拉動物體A,拉力F的大小等于物體A所受摩擦力與繩子自由端的拉力之和。
(3)已知物體A移動0.5m,根據(jù)承擔(dān)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可知物體B上升的距離,根據(jù)W=Gh可求出對物體B做的功。
3.滑輪組:(1)定義:由若干個定滑輪和動滑輪匹配而成。
(2)特點:可以省力,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使用滑輪組時,有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條件:不計動滑輪、繩重和摩擦)。
注意:如果不忽略動滑輪的重量則:。
(3)動力移動的距離S和重物移動的距離h的關(guān)系是: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n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移動距離的n倍,即S=nh。
(4)繩子端的速度與物體上升的速度關(guān)系:。
【例11】如圖所示,如果繩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重不計,物重G=300 N,則圖甲中的拉力F甲= 100 N,圖乙中的拉力F乙= 75 N;如果不計繩重及摩擦,每個滑輪的重力為30 N,物重G=300 N,則拉力F甲= 110 N,拉力F乙= 90 N。
(1)當(dāng)繩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重不計時,
圖甲中的拉力F甲=1n甲G=13×300 N=100 N,
圖乙中的拉力F乙=1n乙G=14×300 N=75 N;
(2)當(dāng)不計繩重及摩擦?xí)r,
圖甲中的拉力F甲=1n甲(G+G動)=13×(300 N+30 N)=110 N,
圖乙中的拉力F乙=1n乙(G+G動)=14×(300 N+2×30 N)=90 N。
【答案】100;75;110;90。
【總結(jié)】本題考查了使用滑輪組省力情況的判斷,注意關(guān)系式:當(dāng)繩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重不計時,拉力F=1nG;當(dāng)不計繩重和摩擦?xí)r,拉力F=1n(G+G動)。
【例12】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放著一個重為800 N的物體,某人利用滑輪組拉著物體勻速運動時,物體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為160 N,不計滑輪重及摩擦,則人的水平拉力F大小為 80 N,物體的機械能 不變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解析】(1)由圖可知,n=2,則不計滑輪重及繩與輪之間的摩擦,人的水平拉力F=12f=12×160 N=80 N。
(2)某人利用滑輪組拉著物體勻速運動時,物體質(zhì)量不變,速度不變,動能不變,物體并沒有被舉高,勢能不變,則機械能不變。
【答案】80;不變。
【分析】(1)由圖可知,左側(cè)滑輪為動滑輪,右側(cè)滑輪為定滑輪,此滑輪組能省一半力。不計滑輪重及繩與輪之間的摩擦?xí)r,根據(jù)F=12f求出拉力大小。
(2)影響動能的影響因素是物體的質(zhì)量和物體運動的速度,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是物體的質(zhì)量和物體的高度,其中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在分析各個能量的變化時,根據(jù)各自的影響因素進(jìn)行分析。
【例13】工人使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在50 s內(nèi)將重1500 N的物體A勻速提升1 m,拉力F為500 N。在此過程中,不計繩重和輪與軸間的摩擦。
求:(1)繩子自由端的移動速度v繩;
(2)動滑輪的總重G動。
【解析】不計繩的重力和摩擦,n=4
(1)物體上升的速度:v=st=1 m50 s=0.02 m/s,
繩子自由端的移動速度:v繩=4v=4×0.02 m/s=0.08 m/s;
(2)不計繩重和摩擦,
F=14(G輪+G物)
即:500 N=14(G輪+1500 N),
動滑輪的重:
G輪=500 N。
【答案】(1)繩子自由端的移動速度0.08 m/s;(2)動滑輪的總重500 N。
【分析】(1)根據(jù)v繩=4v求出自由端移動的速度。
(2)不計繩重和摩擦,知道拉力和物重的大小,利用F=14(G輪+G物)求動滑輪的重。
類型三、機械效率
1.有用功:對機械、活動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并非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斜面: W額=fL。
3.總功: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 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斜面:W總= fL+Gh=FL。
【例14】小明值日時用水桶提水從一樓上到三樓,下列關(guān)于小明做功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對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B.對水所做的功是額外功
C.對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D.對水所做的功是總功
【解析】AC.小明目的是提水,對水做的功為有用功,故A正確、C錯誤;
B.對桶做的功為額外功,故B錯誤;
D.小明把水、桶、自身提升做的功為總功,故D錯誤。
【答案】A。
【例15】用如圖甲的滑輪組提升重200 N的物體,已知拉力F為80 N,不計繩重和摩擦,物體和繩子自由端的運動情況如圖乙所示,反映繩子自由端運動的圖線是 A (選填“A”或“B”),動滑輪重為 40 N,3 s內(nèi)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 300 J。
【解析】(1)由圖甲可知,n=3,則拉力端移動距離s=3h,所以圖乙中上面的傾斜直線A是繩子自由端運動的s﹣t圖像,而下面的傾斜直線B是物體運動的s﹣t圖像;
(2)不計繩重和摩擦,拉力F=13(G+G動),則動滑輪重力:
G動=3F﹣G=3×80 N﹣200 N=40 N;
(3)由圖乙可知,t=3 s時,物體運動的高度h=1.5 m,
對物體做的有用功:W有用=Gh=200 N×1.5 m=300 J。
【答案】A;40;300。
【總結(jié)】本題考查了使用滑輪組時動滑輪重力、有用功的計算,要利用好關(guān)系式:不計繩重和摩擦,拉力F=13(G+G動)。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機械效率計算公式:。
【例16】關(guān)于機械效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有用功越大,機械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B.額外功越大,機械的機械效率就越低
C.總功越大,機械的機械效率就越低
D.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越大,機械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解析】A.機械效率是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總功不確定,機械效率不能確定。此選項錯誤;
B.有用功不確定,總功不能確定,總功不確定,機械效率不能確定。此選項錯誤;
C.機械效率是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有用功不確定,機械效率不能確定。此選項錯誤;
D.機械效率是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機械效率越高。此選項正確。
【答案】D。
【總結(jié)】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明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之間的關(guān)系是解決此類題目的關(guān)鍵。①總功=有用功+額外功;
②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③由機械效率的定義可知,機械效率的高低只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有關(guān),比例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5.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不計滑輪重以及摩擦?xí)r)
(1)滑輪組(豎直方向提升物體):(G為物重,h為物體提升高度,F(xiàn)為拉力,S為繩子自由端走的距離)。
(2)滑輪組(水平方向拉動物體):(f為摩擦力,l為物體移動距離,F(xiàn)為拉力,S為繩子自由端走的距離)。
【例17】甲裝置中,空吊籃A重25 N,B處繩子承受的拉力足夠大,C處繩子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 N。小壯將A提升到高處,施加拉力F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A上升速度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如圖丙。忽略繩重、摩擦、空氣阻力。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動滑輪所受的重力為15 N
B.第2秒內(nèi)克服滑輪重做的額外功為30 J
C.此裝置最多能勻速運載160 N重的貨物
D.此裝置運載貨物最高機械效率為92.5%
【解析】A.由圖丙可知,在1~2s內(nèi)(第2s內(nèi))A被勻速提升,由圖乙可知拉力F=20 N,由圖知,n=2,忽略繩重及摩擦,動滑輪重力G動=nF﹣GA=2×20 N﹣25 N=15 N,故A正確;
B.由圖丙可知,第2s內(nèi)A上升的速度vA=2m/s,第2s內(nèi)滑輪上升的高度h=vAt=2m/s×1s=2m,第2秒內(nèi)克服滑輪重做的額外功為W額=G動h=15 N×2m=30J,故B正確;
C.忽略繩重及摩擦,繩子拉力為:F=1n(G+GA+G動),
則提升貨物的最大重力為:G=2F最大﹣GA﹣G動=2×100 N﹣25 N﹣15 N=160 N,故C正確;
D.此裝置提升重物的機械效率隨提升物重的增大而增大,
則此裝置提升重物的最大機械效率為:η=W有用W總=G?F最大s=G?F最大×2?=G2F最大=160N2×100N=80%,故D錯誤。
【答案】D。
【分析】(1)忽略繩重、摩擦、空氣阻力,根據(jù)F=1n(G+G動)求出動滑輪的重力;
(2)根據(jù)圖丙得出A上升的速度,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動滑輪上升的高度,根據(jù)W額=G動h求出額外功的大??;
(3)忽略繩重、摩擦、空氣阻力,根據(jù)F=1n(G+GA+G動)求出物體的最大重力;
(4)忽略繩重、摩擦、空氣阻力,根據(jù)η=W有用W總=G?F最大s=G?F最大×n?=GnF最大求出滑輪組的最高機械效率。
6.斜面的機械效率:(1)斜面是省力費距離的簡單機械;(2)沿粗糙斜面勻速上拉時拉力和摩擦力不是一對平衡力;(3)(h為斜面高,S為斜面長,G為物重,F(xiàn)為沿斜面對物體的拉力)。
【例18】如圖所示,固定的斜面長s=1.2 m,高h(yuǎn)=0.3 m。沿斜面向上用5 N的拉力在2 s內(nèi)把一個重16 N的物體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頂端。拉力的功率為 3 W,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80% 。
【解析】(1)拉力所做的總功為:W總=Fs=5 N×1.2 m=6 J;
拉力的功率為:P=W總t=6J2s=3 W;
(2)此過程所做的有用功為:W有=Gh=16 N×0.3 m=4.8 J;
則斜面的機械效率為:η=W有W總=4.8J6J=80%。
【答案】3;80%。
【分析】(1)根據(jù)公式W=Fs求出拉力做的功,即總功;再根據(jù)公式P=W總t求出拉力的功率。
(2)根據(jù)W=Gh求出有用功;然后根據(jù)公式η=W有W總求出斜面的機械效率。
7.杠桿的機械效率:(h為物體被提升的高度,S為動力移動的距離,G為物重,F(xiàn)為動力)。
【例19】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一形狀規(guī)則,質(zhì)量均勻的杠桿的機械效率(不考慮摩擦)。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較長杠桿下面的鉤碼緩緩上升,鉤碼總重G為1.2 N,鉤碼上升高度h為0.1 m,測力計移動距離s為0.3 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動力×動力臂=G×OA
B.杠桿自重為0.2 N
C.鉤碼位于A和B機械效率不變
D.機械效率是66.7%
【解析】A、根據(jù)圖示可知,阻力大小等于鉤碼總重G,只有當(dāng)杠桿在水平位置時,阻力臂才為OA,所以該關(guān)系式不一定成立,故A錯誤;
B、有用功:W有用=Gh=1.2 N×0.1 m=0.12 J;
圖中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1 N,讀數(shù)為0.5 N;
測力計的拉力做的總功:W總=Fs=0.5 N×0.3 m=0.15 J;
則W額=W總﹣W有=0.15 J﹣0.12 J=0.03 J;
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為0.3 m,質(zhì)量均勻的杠桿的重心在杠桿的中心,根據(jù)幾何關(guān)系可知,杠桿重心上升的高度為彈簧測力計上升高度的一半,即h杠桿=0.15 m;
不計摩擦,克服杠桿自重做的功是額外功,
由W額=G杠桿h杠桿可得杠桿自重:
G杠桿=W額?杠桿= N,故B正確;
C.鉤碼總重不變,保持鉤碼提升高度不變,則有用功不變;鉤碼分別位于A和B時,杠桿重心上升的高度不同,則額外功不同,總功也不同,根據(jù)η=W有W總可知杠桿的機械效率會發(fā)生變化,故C錯誤。
D.該實驗中,杠桿的機械效率:η=W有W總×100%=×100%=80%,故D錯誤;
【答案】B。
【總結(jié)】本題考查了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杠桿平衡條件的應(yīng)用以及杠桿機械效率的測量,知道有用功、總功、額外功的計算方法,明確機械效率的表達(dá)式是關(guān)鍵。
(1)本題中杠桿平衡條件是否成立,關(guān)鍵是根據(jù)阻力和相應(yīng)的力臂進(jìn)行判斷。
(2)對彈簧測力計進(jìn)行讀數(shù)時,需看清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然后根據(jù)指針位置進(jìn)行讀數(shù)。
在實驗中,彈簧測力計向上拉力做的功是總功,克服鉤碼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不計摩擦,克服杠桿自重做的功是額外功,杠桿的機械效率可以根據(jù)公式η=W有W總×100%來計算。
(3)將同一物體分別懸掛在A、B兩點時,若保持鉤碼提升高度不變,則有用功不變,但杠桿重心上升的高度不同,則額外功不同,總功也不同,據(jù)此判斷機械效率是否變化。
相關(guān)學(xué)案
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重難點突破之摩擦力相關(guān)分析(精品講義),共6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方法指導(dǎo),方法突破,設(shè)問補充,綜合強化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根據(jù)“現(xiàn)象→故障”、“故障現(xiàn)象”突破電路故障分析,共7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電路故障分析基礎(chǔ),電路故障分析技巧,電路故障針對演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講義--電學(xué)U-I或I-U圖像分析與計算,共11頁。

相關(guān)學(xué)案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yīng)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f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