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全冊習題試卷)
初中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優(yōu)秀課時訓練
展開
這是一份初中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優(yōu)秀課時訓練,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解答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1.4 測量平均速度一、選擇題1.在如圖所示的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對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正確的是( ?。?/span>A.圖中AB段的路程sAB=50.0 cmB.如果測得AC段的時間tAC=2.5 s,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 cm/sC.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大D.為了測量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2.物理實驗課上,某實驗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數(shù)字鐘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的是某次測量過程中小車在甲、乙、內三個位置及對應的時刻,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span>A.由圖可知,小車從乙位置運動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0.40m/sB.小車沿斜面下滑過程中,從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從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C.小組同學們討論后認為實驗時斜面的傾斜度不宜太大,這樣可以延長小車下滑的時間,便于準確測量D.在某次實驗中,小組同學們發(fā)現(xiàn)小車從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從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與斜面傾斜度有關3.下列四個選項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飛行器以11m/s的速度飛行B.汽車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C.百米賽跑中運動員用10s跑完全程D.從30m高處豎直下落的物體用了2.5s4.我們可以用路程來描述物體的運動,還可以從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條線段來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化,如圖所示,某物體分別沿兩條路徑從M點運動到到N點;第一次先從M到P,再從P到N;第二次直接從M到N,則物體的兩次運動( )A.路程相等,位置的變化相同B.路程不等,位置的變化不同C.路程相等,位置的變化不同D.路程不等,位置的變化相同5.甲、乙兩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假如把他們的運動近似看作勻速直線運動處理,他們同時從起跑線起跑,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分別作出在這段時間內兩人運動的路程s、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圖象,正確的是( )二、填空題 6.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甲通過的路程是乙通過的路程的一半,甲用的時間是乙用的時間的2倍,甲速度是乙速度的________倍。7.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________和________;經(jīng)過5s跑在最前面的小車是________。8.如圖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實驗中:(1)氣泡上升過程中,若以氣泡為參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填“運動”或“靜止”)的;(2)若測得氣泡從管子的底端運動到頂端的路程為56cm,所用的時間為7s,則在這個過程中氣泡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_m/s。(3)為了判斷氣泡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圖中需要測量氣泡運動的路程和時間。為了便于測量,應使氣泡在管內運動得較________(填“快”或“慢”)。三、計算題9.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車運行時刻表如下: 上海蘇州常州南京到站時間 09:3910:2911:47發(fā)車時間09:0009:4310:33 里程/km084165303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1)計算列車由上海到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2)從蘇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解答題10.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1)該實驗目的是練習用________和________測平均速度。(2)該實驗原理是________。(3)實驗時觀察到,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是________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4)實驗中測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為v3。那么,v1、v2、v3的大小關系是 v3________v1________v2 。(選填>、<、=) 參考答案及解析一、選擇題1.B【解析】A.由圖知,圖中AB段的路程sAB=80.0 cm﹣40.0 cm=40.0 cm,故A錯誤;B.已知測得AC段的時間tAC=2.5 s,由圖可知sAC=80.0 cm,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 cm/s;故B正確;C.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由v=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故C錯誤;D.如果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則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因此測量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故D錯誤。故選:B。 2.C【解析】A.由圖中知s乙丙=100.0 cm﹣30.0 cm=70.0 cm,t乙丙=8 s﹣6 s=4 s,平均速度v2===17.5 cm/s=0.175 m/s,故A錯誤;B.從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v1===10.0 cm/s;從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v3===22.5 cm/s。比較可知,從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從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故B錯誤;C.斜面坡度越大,小車沿斜面向下加速運動越快,過某點的時間會越短,計時會越困難,所以為使計時方便,斜面的傾斜度應較小,不宜太大。故C正確;D.小車從斜面上下滑時速度越來越大。故小車從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從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不能得出平均速度與斜面傾斜度有關。故D錯誤。故選:C。3.B 【解析】A為11 m/s,B為50× m/s≈13.9 m/s,C為v= =10m/s,D為v=30m/2.5s=12m/s所以選B.4.D 【解析】由圖可知,物體第一次通過的路程是MP+PN兩段線段,第二次通過的路程是MN,從數(shù)學知識知,MN<MP+PN;但前后兩次位置的變化都是線段MN,故選D.5.B 【解析】A.B.C三項中的圖象都能表示甲、乙做勻速直線運動,但是A.C項表示了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B項表示了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符合題意;D項中的圖象表示甲、乙做加速運動,故本題選B. 二、填空題 6.【解析】0.25 7.【解析】甲 丙 乙 8.【解析】(1)運動 (2)0.08(3)慢三、計算題9.【解析】(1)從上海到南京的時間為t=11:47-9:00=2h 47min=2h從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為v==≈108.9km/h(2)從蘇州到常州的時間為:t1=10:29-9:43=46min=h從蘇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v1==≈105.7km/h四、解答題10.(1)刻度尺;停表;(2)v=;(3)變速;(4)v3>v1>v2。【解析】(1)實驗中要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用停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2)實驗中要利用公式v=計算小車平均速度;(3)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是變速直線運動,且速度增大;(4)由于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一課一練,共9頁。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同步練習題,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估測最接近實際的是,同學們乘 坐旅游大巴去黃山旅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課時訓練,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解答題,實驗探究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