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含答案)
展開
這是一份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含答案),共2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計算題,綜合能力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上學期
期中考試物理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3分,共21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內(nèi)。
1.(3分)下列說法符合日常生活的是( ?。?br />
A.一節(jié)物理課時間為0.45h
B.人的正常體溫是39℃
C.人步行速度約10m/s
D.物理課本的寬度接近19cm
2.(3分)端午節(jié)舉行龍舟賽時,運動員喊著號子、合著鼓點有節(jié)奏地同時劃槳。下列有關(guān)聲現(xiàn)象說法錯誤的是( )
A.鼓聲是由鼓槌振動產(chǎn)生的
B.觀眾可通過音色分辨出鼓聲、號子聲
C.運動員打鼓的力越大,響度越大
D.岸上觀眾聽到的鼓聲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3.(3分)利用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進行人工降雨的主要過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變成氣體,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變成冰晶,冰晶下落時變成雨。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br />
A.干冰直接變成氣體是升華過程
B.干冰直接變成氣體是放熱過程
C.水蒸氣直接變成冰晶是凝固過程
D.冰晶下落時變成雨是吸熱過程
4.(3分)物理研究中常常會用到“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轉(zhuǎn)換法”等研究方法,下列對于科學研究的方法,說法錯誤的是( )
A.在研究光現(xiàn)象時,引入“光線”的概念——類比法
B.探究平面鏡成像時,用一根完全一樣的蠟燭與像重合來確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
C.探究琴弦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與琴弦材料、長度、粗細、松緊的關(guān)系——控制變量法
D.抽出玻璃罩內(nèi)的空氣,聽到鈴聲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nèi),聽到的鈴聲又變大,從而得出真空不能傳聲——“實驗+推理”的方法
5.(3分)如圖所示是晚上汽車在干燥的瀝青路面和潮濕的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大燈部分光路簡圖,則在晚上開車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潮濕的路面更容易發(fā)生光的漫反射
B.只有干燥的路面發(fā)生光的反射
C.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濕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3分)關(guān)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 />
A.誤差是由于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而引起的
B.選擇精密測量儀器,改進實驗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C.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誤差
D.認真仔細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7.(3分)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jù)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假設(shè)超聲波的速度為340m/s,且聲速與車速均保持不變)( ?。?br />
A.汽車的速度約為26.15 m/s
B.汽車兩次收到信號的時間差為1.3s
C.汽車收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204m
D.汽車收到第二次信號時,距測速儀68m
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3分)運用聲吶系統(tǒng)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fā)射 (選填“次聲波”、“超聲波”)。此聲吶 ?。ㄟx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其原因是 。
9.(3分)如圖所示為今年4月4日晚在遼寧拍攝的“紅月亮”,月亮 ?。ㄊ?不是)光源,月食現(xiàn)象可以用光的 規(guī)律解釋,發(fā)生月食時,地球、太陽和月亮三個天體近似在一條直線上,其中 的位置在另外兩個天體之間。
10.(3分)如圖所示是某種合金加熱變成液態(tài)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觀察圖象并回答:
(1)這種合金是 ?。ㄟx填“晶體”或“非晶體”);
(2)BC段表示合金處于 狀態(tài),其熔化特點是 。
11.(3分)如圖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用該刻度尺測得物體的長度是 cm,圖乙所示停表的示數(shù)為 s。
12.(3分)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用到一些隱含的已知條件:
(1)利用激光測月球距地球的距離。
隱含條件: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為 ??;
(2)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水燒開。
隱含條件:水燒開時水溫為 ;
(3)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
隱含條件:聲音此時的速度為 。
13.(3分)我國古書《考靈曜》上記載“有人在大舟中門牖(門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其中“舟行”是以 ?。ㄟx填“河岸”或“門窗”)為參照物說的;而“人不覺”是描述“靜止”,這說明運動與靜止具有 ,它比意大利科學家提出類似的觀點還早1500多年。
14.(3分)小強出門前照一下鏡子正衣冠,他站在豎直放置的平面鏡前2m處,則像距離小強 m遠;如果小強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則1.5s后,他和像的距離為 m,同時他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大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三、作圖題(2分+3分+3分,共8分)
15.(2分)一輛電動玩具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時間圖象如圖甲所示,請在圖乙上畫出它的路程﹣時間圖象。
16.(3分)在圖中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稱的虛像A′B′。
17.(3分)祖國山河美如畫,如圖甲是小明同學在“國慶”長假期間拍攝的湖景,圖乙是其簡化圖,若人站在岸邊,P點為人眼的位置,a是拱橋的頂點。請畫出人眼通過水面觀察到a的光路圖。
四、實驗題(本大題3小題,5分+7分+9分,共21分)
18.(5分)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實驗中:
(1)將一束光貼著紙板A沿EO射到O點,若將紙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 內(nèi);向前或向后折的過程中,在紙板B (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2)由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的規(guī)律是反射角 ?。ㄟx填“>”、“=”或“<”)入射角;
(3)在甲圖中,如果將光線沿著FO射向平面鏡時,可看到反射光線沿OE射出,這說明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 ?。?br />
(4)如果實驗中硬紙板放得沒有與平面鏡垂直,稍有傾斜,則當入射光貼著硬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后,在硬紙板上 (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19.(7分)如圖甲是小明、小紅兩名同學分別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裝置,他們所用的器材規(guī)格完全相同。
(1)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 ?。ㄟx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
(2)安裝好器材開始實驗后,小紅按如圖甲所示進行讀數(shù),其錯誤之處是: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 ??;
(3)讀數(shù)時小明發(fā)現(xiàn)A點有小水滴影響讀數(shù),小水滴的成因是 ?。ㄌ钗飸B(tài)變化名稱),而按乙圖改進后可以順利讀數(shù)。
(4)圖丙是兩名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象:
①剛開始計時時水的溫度是 。
②由圖象可知,實驗室當時水的沸點是 ,當時的大氣壓 ?。ㄟx填“是”或“不是”)1個標準大氣壓。
③水沸騰時的特點是 ?。ㄟx填“吸”或“放”)熱,溫度 。
(5)丁圖是燒杯中的水沸騰 ?。ㄟx填“時”或“前”)的情形。
(6)小明覺得應將水燒開所用時間縮短些,對此請給出一條合理的建議 。
20.(9分)(1)小兮在“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shè)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時間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秒表(單位s)所顯示的時間。
①實驗原理是 。
②實驗時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小測量 ?。ㄟx填“時間”或“路程”)的誤差。
③某次實驗的過程如圖所示,圖中的機械停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不同時刻,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測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會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的路程為 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vBC= m/s。
(2)愛思考的小明同學用另一套裝置研究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他將小車從坡頂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t1=2.5s;再次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8s。
①小明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 ?。ㄟx填“A”或“B”)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
②物體運動的情況還可以通過另一種辦法即時測定、顯現(xiàn)出來,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就可以算出小車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圖乙)。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 ?。ㄟx填“勻速”或“加速”)運動的;小車到達坡底時的速度為 m/s。
③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速度﹣時間圖像與橫坐標軸所包圍部分(即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就是小車運動的距離。如圖丁是小車A運動的v﹣t圖像(圖像的趨勢不改變),請通過丁圖分析出小車A在0~1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 m/s。如果在小車A開始運動的同時,在A后方1m處釋放一同向勻速運動的小車B,當t=5s時兩車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則小車B的速度大小 m/s。
五、計算題(本大題2小題,6分+8分,共14分)
21.周末,小科去他爸爸的工作的摩天大樓玩。
(1)摩天大樓裝有運行速度為8m/s的高速電梯,從大樓一樓乘電梯到達樓頂,用時約40s,該摩天大樓大約多高?
(2)小科從一樓步行到3樓,用時約10s,已知爬行每層樓小科需要走5m,小科步行的速度為多少?
22.一輛汽車以15m/s的恒定速度正對山崖行駛,鳴笛后2s聽到回聲。(已知笛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
(1)笛聲2s通過的路程;
(2)鳴笛處到山崖的距離
(3)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到山崖的距離。
六、綜合能力題(21題4分,22題5分,23題6分,共15分)
23.(4分)小明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架在桌面上,再取兩段等長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直放在桌面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
(2)此時坐在右座的同桌看不到像,為了讓他也能夠看到,小明只將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則像的位置 ?。ㄟx填“向右移動”、“向左運動”或“不變”);
(3)移去蠟燭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 ?。ㄟx填“能”或“不能”)接到蠟燭a的像;
(4)最后,小明把一只玩具貓放在平面鏡前,如圖所示,則小貓的像是 。
24.(5分)仔細閱讀短文,并回答文后問題。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飛翔,用蠟封住其耳朵,雖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間里,仍像喝醉酒一樣,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礙物,后來,物理學家證實了蝙蝠能發(fā)出 ①波,靠這種波的回聲來確定目標和距離。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樣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細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發(fā)現(xiàn)聲音的②和盛水量有關(guān)。如果調(diào)節(jié)適當,可演奏簡單的樂譜,由此我們不難知道古代“編鐘”的道理。
材料三:許多年前,“馬可波羅”號帆船在“火地島”失蹤,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揭開了“死亡之迷”,他們都是死于亞聲,這是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頻率低于20Hz,而人的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和亞聲波極為相似,當二者相同時,會形成內(nèi)臟的共振,嚴重時把內(nèi)臟振壞而喪生。
問題:
(1)請你將上面材料中①和②兩處補上恰當?shù)奈淖郑孩佟? ,② ??;
(2)亞聲是指我們學過的 ;
(3)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體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大致是 左右,聲具有 。
(4)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與 有關(guān),關(guān)系是 。
25.(6分)生活中處處都有物態(tài)變化的現(xiàn)象。廚房的爐子上正架著一口裝了水的鍋,蓋上鍋蓋,加熱鍋里的水。幾分鐘后就可以聽到“咕嚕咕?!钡乃晱腻伬飩鱽?;揭開鍋蓋,“一股白氣”迅速冒出來,打開冰箱,上層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有時蔬菜上浮著一些“小冰?!?,把蔬菜拿出冰箱一會兒后,哪些“小冰?!本蜁?,只剩下蔬菜葉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氣”迅速冒出來,“白氣”的形成是 ?。ㄟx填“熱鍋”或“空氣”)中的水蒸氣 ?。ㄌ钗飸B(tài)變化名稱)形成的小水珠。
(2)有時蔬菜上浮著一些“小冰?!保靶”!钡男纬墒撬春笫卟松系男∷?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形成的。哪些“小冰粒”就會消失,只剩下蔬菜葉上的小水珠。“小冰?!钡南且驗槠?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變成了小水珠。
(3)環(huán)保冰箱利用環(huán)戊烷代替氟利昂,壓縮機通過 的方式使其儲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內(nèi) ?。ㄌ钗飸B(tài)變化名稱)帶走內(nèi)部熱量。
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上學期
期中考試物理試題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3分,共21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內(nèi)。
1.(3分)下列說法符合日常生活的是( ?。?br />
A.一節(jié)物理課時間為0.45h
B.人的正常體溫是39℃
C.人步行速度約10m/s
D.物理課本的寬度接近19cm
【分析】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zhuǎn)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解答】解:
A、一節(jié)物理課時間為45min=0.75h,所以A不符合實際情況;
B、人的正常體溫是37℃左右,所以B不符合實際情況;
C、人步行速度約1m/s左右,所以C不符合實際情況;
D、物理課本的寬度接近19cm,所以D符合實際情況。
故選:D。
【點評】對于生活中數(shù)據(jù)的估測,應從實際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判斷,也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判斷,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體重、自己正常時的體溫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來與題目中的數(shù)據(jù)比較,只要相差不大,即該數(shù)據(jù)就是合理的。
2.(3分)端午節(jié)舉行龍舟賽時,運動員喊著號子、合著鼓點有節(jié)奏地同時劃槳。下列有關(guān)聲現(xiàn)象說法錯誤的是( )
A.鼓聲是由鼓槌振動產(chǎn)生的
B.觀眾可通過音色分辨出鼓聲、號子聲
C.運動員打鼓的力越大,響度越大
D.岸上觀眾聽到的鼓聲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分析】(1)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2)音色:發(fā)聲體的聲音品質(zhì),由發(fā)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qū)別聲音的重要標志;
(3)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它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guān),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br />
(4)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zhì)叫做傳聲的介質(zhì),一切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傳聲的介質(zhì)。
【解答】解:A、鼓聲是由鼓面的振動產(chǎn)生的,故A錯誤;
B、觀眾是通過音色分辨出鼓聲、號子聲的,故B正確;
C、運動員打鼓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故C正確;
D、岸上觀眾聽到的鼓聲是通過空氣傳播的,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傳播和聲音三個要素的理解,是一道基礎(chǔ)題。
3.(3分)利用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進行人工降雨的主要過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變成氣體,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變成冰晶,冰晶下落時變成雨。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br />
A.干冰直接變成氣體是升華過程
B.干冰直接變成氣體是放熱過程
C.水蒸氣直接變成冰晶是凝固過程
D.冰晶下落時變成雨是吸熱過程
【分析】升華是指物質(zhì)從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它需要吸熱;凝華是指物質(zhì)從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是放熱過程;物質(zhì)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熔化,需要吸熱。
【解答】解:
A、B、干冰是固態(tài)二氧化碳,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叫升華,升華吸熱。故A正確,B錯誤;
C、干冰升華過程中吸收熱量,導致空氣溫度急劇下降,使周圍水蒸氣放熱凝華形成固態(tài)的小冰晶。故C錯誤;
D、冰晶在下落過程中吸收熱量,由固態(tài)熔化成液態(tài),落到地面形成降雨,熔化吸熱。故D正確。
故選:ACD。
【點評】我們不僅要掌握常見的物態(tài)變化現(xiàn)象,還要清楚每個物態(tài)變化過程的吸放熱情況。
4.(3分)物理研究中常常會用到“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轉(zhuǎn)換法”等研究方法,下列對于科學研究的方法,說法錯誤的是( ?。?br />
A.在研究光現(xiàn)象時,引入“光線”的概念——類比法
B.探究平面鏡成像時,用一根完全一樣的蠟燭與像重合來確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
C.探究琴弦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與琴弦材料、長度、粗細、松緊的關(guān)系——控制變量法
D.抽出玻璃罩內(nèi)的空氣,聽到鈴聲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nèi),聽到的鈴聲又變大,從而得出真空不能傳聲——“實驗+推理”的方法
【分析】(1)控制變量法:物理學中對于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把多因變量的問題變成多個單變量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變量,而控制其余幾個變量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變量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的方法;
(2)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個物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中,因?qū)嶒灡旧淼奶厥庀拗苹蛞驅(qū)嶒炂鞑牡认拗?,不可以或很難直接揭示物理本質(zhì),而采取與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現(xiàn)象來替代的方法;
(3)模型法: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tài)、特征和本質(zhì)的方法;
(4)轉(zhuǎn)換法是中學物理中把直接測量有困難的量轉(zhuǎn)換成便于測量的量來研究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借助某些物體的特性來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觀察到物質(zhì),形象直觀;
(5)類比法也叫“比較類推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其結(jié)論必須由實驗來檢驗,類比對象間共有的屬性越多,則類比結(jié)論的可靠性越大。
【解答】解:A、在研究光現(xiàn)象時,為了便于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引入“光線”的概念,采用了模型法,故A錯誤;
B、探究平面鏡成像時,用一根完全一樣的蠟燭代替成像的蠟燭與像重合來確定像的位置,采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正確;
C、探究琴弦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與琴弦材料、長度、粗細、松緊的關(guān)系時,要控制其它因素,對幾個因素逐個進行探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故C正確;
D、抽出玻璃罩內(nèi)的空氣,聽到鈴聲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nèi),聽到的鈴聲又變大,從而得出真空不能傳聲,在實驗的基礎(chǔ)上推理得出將空氣完全抽出時的結(jié)論,采用了“實驗+推理”的方法,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此類問題是結(jié)合初中物理實例考查對各種物理學方法的掌握情況。
5.(3分)如圖所示是晚上汽車在干燥的瀝青路面和潮濕的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大燈部分光路簡圖,則在晚上開車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潮濕的路面更容易發(fā)生光的漫反射
B.只有干燥的路面發(fā)生光的反射
C.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濕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反射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線還是平行射出,這種反射是鏡面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這種反射是漫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A、由圖可知,光射到潮濕的瀝青路上容易發(fā)生鏡面反射,故A錯誤;
B、由圖可知,光射到干燥的路面和潮濕的路面都發(fā)生了光的反射,故B錯誤;
C、由于光射到潮濕的瀝青路上容易發(fā)生鏡面反射,反射光線是平行射出的,很少的反射光線進入駕駛員眼睛,所以,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濕的路面更暗,故C正確;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發(fā)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判斷物體亮暗的依據(jù)并不是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進入人眼光線的多少,進入眼睛的光線多感覺亮,進入眼睛的光線少感覺暗。
6.(3分)關(guān)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 />
A.誤差是由于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而引起的
B.選擇精密測量儀器,改進實驗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C.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誤差
D.認真仔細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分析】①誤差是客觀存在的,只能在條件允許時盡可能的減小,而不可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正確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②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采用精密儀器測量等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解答】解:A、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而引起的是錯誤,而不是誤差,故A錯誤;
B、選擇精密測量儀器,改進實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誤差,故B正確;
C、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避免誤差,故C錯誤;
D、認真仔細測量,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避免誤差,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誤差定義、誤差與錯誤的區(qū)別、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及減小誤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礎(chǔ)性題目。
7.(3分)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jù)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假設(shè)超聲波的速度為340m/s,且聲速與車速均保持不變)( ?。?br />
A.汽車的速度約為26.15 m/s
B.汽車兩次收到信號的時間差為1.3s
C.汽車收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204m
D.汽車收到第二次信號時,距測速儀68m
【分析】先確定汽車收到第一、二次信號時用的時間,利用s=vt求出到測速儀的距離,進而求出汽車遇到兩次信號時與測速儀的距離差,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車行駛的速度。
【解答】解:由圖知,汽車收到第一次信號時,經(jīng)過的時間為t1=×0.6s=0.3s,
由v=可得,距測速儀s1=v聲t1=340m/s×0.3s=102m;
由圖知,汽車收到第二次信號時,經(jīng)過的時間為t2=×(1.8s﹣1.4s)=0.2s,
由v=可得,距測速儀s2=v聲t2=340m/s×0.2s=68m;
汽車遇到兩次信號時與測速儀的距離差s=s1﹣s2=102m﹣68m=34m,
汽車兩次遇到信號的時間差為:△t=1.6s﹣0.3s=1.3s,
汽車的速度v==≈26.15m/s,故C錯誤,ABD正確。
故選:C。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速度的應用,讀懂圖像蘊含的信息,正確提取有用信息,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guān)鍵。
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3分)運用聲吶系統(tǒng)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fā)射 超聲波?。ㄟx填“次聲波”、“超聲波”)。此聲吶 不能?。ㄟx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其原因是 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
【分析】(1)深海測距,聲吶向海底發(fā)射的超聲波,通過記錄從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時間,可以求出超聲波從海面到海底用的時間,又知道聲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2)超聲波屬于聲波,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解答】解:聲吶是利用超聲波傳遞信息的,運用聲吶系統(tǒng)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向海底發(fā)射的是超聲波;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月球周圍和太空沒有空氣,是真空,故聲吶不能用于太空測距。
故答案為:超聲波;不能;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點評】解答本題關(guān)鍵:一是求出超聲波單趟(從海面到海底)用的時間,二是知道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9.(3分)如圖所示為今年4月4日晚在遼寧拍攝的“紅月亮”,月亮 不是?。ㄊ?不是)光源,月食現(xiàn)象可以用光的 直線傳播 規(guī)律解釋,發(fā)生月食時,地球、太陽和月亮三個天體近似在一條直線上,其中 地球 的位置在另外兩個天體之間。
【分析】①自身能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②光在同種均勻物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發(fā)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線上,都可以用光沿直線傳播來解釋,不同的是發(fā)生日食時月球在中間;發(fā)生月食時地球在中間。發(fā)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了太陽;而日食發(fā)生時,是月亮擋住了太陽。
【解答】解:自身能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月亮本身并不發(fā)光,而是反射太陽光才被人看見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月食的形成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所以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發(fā)生月食時地球在另外兩個天體之間。
故答案為:不是;直線傳播;地球。
【點評】此題考查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日食、月食的成因是本題的解題關(guān)鍵
10.(3分)如圖所示是某種合金加熱變成液態(tài)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觀察圖象并回答:
(1)這種合金是 晶體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2)BC段表示合金處于 固液共存 狀態(tài),其熔化特點是 繼續(xù)吸熱,溫度不變 。
【分析】(1)判斷晶體與非晶體熔化的最大區(qū)別,要看溫度隨時間變化時,是否有一段時間內(nèi),物質(zhì)吸熱但不升溫。
(2)晶體在達到熔點后,熔化的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狀態(tài)。
【解答】解:(1)從圖象觀察,該合金在熔化時,有一段時間內(nèi)繼續(xù)加熱,但溫度不再升高,說明物質(zhì)有一定的熔點,屬于晶體;
(2)從圖象可知,BC段物質(zhì)是達到熔點,進行熔化的階段,此時,合金應處于固液共存的狀態(tài),其熔化的特點是吸熱溫度不變。
故答案為:(1)晶體;(2)固液共存;繼續(xù)吸熱,溫度不變。
【點評】觀察物質(zhì)熔化的圖象時,要學會分析關(guān)鍵的時間點和溫度點,從而判斷物質(zhì)是否有一定的熔點,進而確定是晶體還是非晶體,以及物質(zhì)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
11.(3分)如圖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用該刻度尺測得物體的長度是 4.60 cm,圖乙所示停表的示數(shù)為 217.5 s。
【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刻度線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秒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shù)是兩個表盤的示數(shù)之和。
【解答】解:由圖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物體左側(cè)與0.00cm對齊,右側(cè)與4.60cm對齊,故物體的長度為4.60cm;
圖中,秒表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3min和4min之間,偏過中線;大盤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盤指針在37.5s,因此秒表讀數(shù)為3min37.5s,即217.5s。
故答案為:0.1;4.60;217.5。
【點評】本題考查了刻度尺和秒表使用,在物理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我們要熟練掌握使用和讀數(shù)方法。
12.(3分)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用到一些隱含的已知條件:
(1)利用激光測月球距地球的距離。
隱含條件: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為 3×108m/s??;
(2)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水燒開。
隱含條件:水燒開時水溫為 100℃??;
(3)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
隱含條件:聲音此時的速度為 340m/s 。
【分析】據(jù)物理學中關(guān)于光速、溫度、聲速的常識進行填寫。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為3×108m/s;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溫度為100℃;15℃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故答案為:3×108m/s;100℃;340m/s。
【點評】此題考查了光速、溫度、聲速,屬基礎(chǔ)題目。
13.(3分)我國古書《考靈曜》上記載“有人在大舟中門牖(門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其中“舟行”是以 河岸 (選填“河岸”或“門窗”)為參照物說的;而“人不覺”是描述“靜止”,這說明運動與靜止具有 相對性 ,它比意大利科學家提出類似的觀點還早1500多年。
【分析】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的標準,即參照物,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發(fā)生變化,則運動,不發(fā)生變化,則靜止。
【解答】解:以河岸為參照物,舟和河岸之間發(fā)生了位置的改變,舟是運動的,所以“舟行”;
以舟里的人為參照物,舟里的人和舟之間沒有發(fā)生位置的改變,舟是靜止的,所以“人不覺”。
選擇的參照物不同,舟的運動狀態(tài)就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jié)論,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故答案為:河岸;相對性。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在研究物體是否運動時,先選擇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所選的參照物不同,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結(jié)果也可能不同,這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4.(3分)小強出門前照一下鏡子正衣冠,他站在豎直放置的平面鏡前2m處,則像距離小強 4 m遠;如果小強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則1.5s后,他和像的距離為 1 m,同時他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大小 不變?。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分析】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進行判斷:物體在平面鏡中成虛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連線與鏡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解答】解:由題知,小強到平面鏡的距離為2m,由于平面鏡成像中,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所以小強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為2m,則像距離小強2m+2m=4m;
如果小強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則1.5s后,小強向平面鏡移動的距離為s=vt=1m/s×1.5s=1.5m,
此時小強到平面鏡的距離變?yōu)?m﹣1.5m=0.5m,
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為0.5m,
所以他和像的距離為0.5m+0.5m=1m;
由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與物體等大的,所以當他向平面鏡移動時,他在鏡中的像的大小不變。
故答案為:4;1;不變。
【點評】此題考查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和掌握,屬于常考題目,難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當人遠離或靠近平面鏡時,視覺感覺像的大小在變化,事實上并沒有變。
三、作圖題(2分+3分+3分,共8分)
15.(2分)一輛電動玩具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時間圖象如圖甲所示,請在圖乙上畫出它的路程﹣時間圖象。
【分析】先由圖甲得出電動玩具車的速度是2m/s,然后分別算出電動玩具車在1s、2s、3s直到6s時通過的路程,這樣得出幾個坐標點,在圖乙上作出這幾個點,最后將這幾個點用線連起來,即得出它的路程﹣時間圖象。
【解答】解:由圖甲可知:電動玩具車的速度是2m/s。所以電動玩具車在1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2m,2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4m,3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6m,依此類推,在6s時通過的路程是12m,然后在圖乙上作出這幾個點,最后將它們用線連起來,答案如圖:
【點評】解答本題依據(jù)的物理知識是,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速度一定,路程與時間成正比;依據(jù)的數(shù)學知識是會用描點法做函數(shù)圖象。
16.(3分)在圖中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稱的虛像A′B′。
【分析】(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與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連線與鏡面垂直、左右互換,即像、物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
(2)作出兩個端點A、B在平面鏡中的像點,連接像點即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
先作出端點A、B關(guān)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B′,用虛線連接A′、B′即為物體AB的像,如圖所示:
。
【點評】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概括為:像與物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在作物體的像時,注意先作出端點或關(guān)鍵點的像點,用虛線連接畫出物體的像。
17.(3分)祖國山河美如畫,如圖甲是小明同學在“國慶”長假期間拍攝的湖景,圖乙是其簡化圖,若人站在岸邊,P點為人眼的位置,a是拱橋的頂點。請畫出人眼通過水面觀察到a的光路圖。
【分析】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反射光線好像是由像點發(fā)出的,由物與像關(guān)于鏡面對稱,作出像點后,連接a′點與眼睛P,與水面的交點為入射點,再完成光路。
【解答】解:(1)過鏡面作出點a的對稱點a′,即為a在平面鏡中的像a′;
(2)連接a′P與水面交于O點,O即為入射點,連接aO就得到入射光線,OP即為反射光線,如下圖所示:
【點評】本題利用了平面鏡成像特點完成光路,利用好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像點是本題的關(guān)鍵。
四、實驗題(本大題3小題,5分+7分+9分,共21分)
18.(5分)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實驗中:
(1)將一束光貼著紙板A沿EO射到O點,若將紙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 同一平面 內(nèi);向前或向后折的過程中,在紙板B 不能?。ㄟx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2)由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的規(guī)律是反射角 =?。ㄟx填“>”、“=”或“<”)入射角;
(3)在甲圖中,如果將光線沿著FO射向平面鏡時,可看到反射光線沿OE射出,這說明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4)如果實驗中硬紙板放得沒有與平面鏡垂直,稍有傾斜,則當入射光貼著硬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后,在硬紙板上 不能?。ㄟx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分析】(1)知道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為驗證這個結(jié)論,可以將紙板沿法線方向向前或向后折;
(2)測量出入射角、反射角,比較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結(jié)論;
(3)根據(jù)光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4)由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實驗中硬紙板與平面鏡不垂直,此時反射光線、硬紙板和法線不在同一平面,紙板上不能呈現(xiàn)反射光線,由此得出結(jié)論。
【解答】解:(1)在實驗過程中,將紙板向前或向后折,是為了驗證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此時在紙板B上將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說明了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2)實驗中測量出入射角、反射角,比較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根據(jù)反射角與入射角大小相等,得出結(jié)論: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當光貼著紙板B沿FO射到O點,光將沿OE方向射出,說明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由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實驗中硬紙板與平面鏡不垂直,此時反射光線、硬紙板和法線不在同一平面,紙板上不能呈現(xiàn)反射光線。
故答案為:(1)同一平面;不能;(2)=;(3)光路是可逆的;(4)不能。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其中熟練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是解題的關(guān)鍵。
19.(7分)如圖甲是小明、小紅兩名同學分別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裝置,他們所用的器材規(guī)格完全相同。
(1)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 自下而上 (選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
(2)安裝好器材開始實驗后,小紅按如圖甲所示進行讀數(shù),其錯誤之處是: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br />
(3)讀數(shù)時小明發(fā)現(xiàn)A點有小水滴影響讀數(shù),小水滴的成因是 液化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而按乙圖改進后可以順利讀數(shù)。
(4)圖丙是兩名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象:
①剛開始計時時水的溫度是 89℃ 。
②由圖象可知,實驗室當時水的沸點是 99℃ ,當時的大氣壓 不是?。ㄟx填“是”或“不是”)1個標準大氣壓。
③水沸騰時的特點是 吸?。ㄟx填“吸”或“放”)熱,溫度 不變 。
(5)丁圖是燒杯中的水沸騰 時?。ㄟx填“時”或“前”)的情形。
(6)小明覺得應將水燒開所用時間縮短些,對此請給出一條合理的建議 減少水的質(zhì)量 。
【分析】(1)實驗時,需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先要調(diào)整好鐵圈的高度,然后根據(jù)溫度計的使用規(guī)則固定好溫度計的位置;
(2)在進行溫度計的讀數(shù)時,注意其分度值,視線與液柱液面相平;
(3)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溫度計液化為小水珠,附著在溫度計上;
(4)①通過圖象讀??;
②③液體沸騰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是液體的沸點;
(5)水沸騰之前,水下層的溫度高于上層的水溫,氣泡上升過程中,氣泡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水,氣泡變??;水沸騰時,整個容器中水溫相同,水內(nèi)部不停的汽化,產(chǎn)生大量的水蒸氣進入氣泡,氣泡變大;
(6)縮短沸騰時間的方法:減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溫或者加蓋;
【解答】解:(1)實驗時,需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先要調(diào)整好鐵圈的高度,然后根據(jù)溫度計的使用規(guī)則固定好溫度計的位置,所以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
(2)安裝好器材開始實驗后,小紅按如圖甲所示進行讀數(shù),其錯誤之處是: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溫度計液化為小水珠,附著在溫度計上;
(4)①通過圖象可得,剛開始計時時水的溫度是89℃;
②液體沸騰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是液體的沸點,是99℃,液體沸點隨氣壓的升高而升高,故此時氣壓低于1個標準大氣壓;
③水沸騰時的特點是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
(5)水沸騰之前,水下層的溫度高于上層的水溫,氣泡上升過程中,氣泡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水,氣泡變??;水沸騰時,整個容器中水溫相同,水內(nèi)部不停的汽化,產(chǎn)生大量的水蒸氣進入氣泡,氣泡變大,丁圖是燒杯中的水沸騰時的情形;
(6)小明覺得應將水燒開所用時間縮短些,對此請給出一條合理的建議:減少水的質(zhì)量;
故答案為:(1)自下而上;(2)相平; (3)液化; (4)①89℃;②99℃;不是; ③吸;不變; (5)時;(6)減少水的質(zhì)量。
【點評】本題考查探究水沸騰的實驗,解題關(guān)鍵是將實驗操作要求及結(jié)論熟練掌握,認真審題分析。
20.(9分)(1)小兮在“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shè)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時間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秒表(單位s)所顯示的時間。
①實驗原理是 v= 。
②實驗時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小測量 時間?。ㄟx填“時間”或“路程”)的誤差。
③某次實驗的過程如圖所示,圖中的機械停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不同時刻,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測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會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的路程為 40.0 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vBC= 0.4 m/s。
(2)愛思考的小明同學用另一套裝置研究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他將小車從坡頂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t1=2.5s;再次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8s。
①小明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 A (選填“A”或“B”)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
②物體運動的情況還可以通過另一種辦法即時測定、顯現(xiàn)出來,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就可以算出小車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圖乙)。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 加速?。ㄟx填“勻速”或“加速”)運動的;小車到達坡底時的速度為 0.8 m/s。
③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速度﹣時間圖像與橫坐標軸所包圍部分(即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就是小車運動的距離。如圖丁是小車A運動的v﹣t圖像(圖像的趨勢不改變),請通過丁圖分析出小車A在0~1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 0.1 m/s。如果在小車A開始運動的同時,在A后方1m處釋放一同向勻速運動的小車B,當t=5s時兩車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則小車B的速度大小 0.7 m/s。
【分析】(1)①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是通過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得到平均速度;
②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則小車在斜面的運動不宜過快;
③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導致計時落后,所測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計算出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據(jù)圖1可以讀數(shù)下半程的路程和下半程所用的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可以計算出下半程的路程;
2)①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
②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向上傾斜的直線,減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向下傾斜的直線,然后根據(jù)圖象讀出小車到達坡底時的速度;
③根據(jù)圖象求出小車A運動的距離,然后根據(jù)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車A 在0﹣1s 內(nèi)的平均速度;
根據(jù)圖丁可知小車A的速度與時間的關(guān)系,利用速度公式表示出小車A在相遇時運動的距離和小車B在相遇時運動的距離,則有sB=sA+1m;
當t=5s時兩車在某位置恰好相遇,代入計算出可得小車B的速度。
【解答】解:(1))①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
②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則小車在斜面的運動不宜過快,所以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③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導致計時落后,所測時間偏小,由v=可知,計算出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下半程的路程s=40.0cm﹣0=40.0cm=0.4m,下半程所用的時間t=00:02﹣00:03=1s,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0.4m/s;
(2)①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
②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向上傾斜的直線,由圖象可知,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加速運動的;
小車到達坡底時的時間是2.5s,對應的速度為0.8m/s;
③由題意和圖象可知,小車A在1s 內(nèi)運動的距離:s=vt=×0.2m/s×1s=0.1m,
則小車A 在0﹣1s 內(nèi)的平均速度:v′===0.1m/s;
由圖象可知,小車A的速度與時間成正比,比例系數(shù)k==0.2m/s2,
則小車A的速度:vA=0.2m/s2×t,
由題意可得,小車A在相遇時運動的距離:sA=vAt=×0.2m/s2×t×t=0.2m/s2×t2;
小車B做勻速運動,則小車B在相遇時運動的距離:sB=vBt;
由題意可知,當t=5s時兩車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則vBt=vAt+1m,即5s×vB=0.2m/s2×(5s)2+1m;
解得:vB=0.7m/s。
故答案為:(1)①v=;②時間;③偏大;40.0;0.4;(2)①A;②加速;0.8;③0.1;0.7。
【點評】本題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測量實驗,涉及到平均速度公式的應用和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從圖象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關(guān)鍵,抓住兩車的距離關(guān)系,靈活運用相關(guān)公式即可正確解題,有一定難度。
五、計算題(本大題2小題,6分+8分,共14分)
21.周末,小科去他爸爸的工作的摩天大樓玩。
(1)摩天大樓裝有運行速度為8m/s的高速電梯,從大樓一樓乘電梯到達樓頂,用時約40s,該摩天大樓大約多高?
(2)小科從一樓步行到3樓,用時約10s,已知爬行每層樓小科需要走5m,小科步行的速度為多少?
【分析】(1)根據(jù)速度的變形公式求出摩天大樓的高度;
(2)先求出小科步行一層樓所用的時間,然后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小科步行的速度。
【解答】解:
(1)由v=可得,摩天大樓的高度:h=s=vt=8m/s×40s=320m;
(2)因為小科從一樓步行到三樓,用時約10s,
所以步行一層樓所用的時間為×10s=5s,
則小科步行的速度:v′===1m/s。
答:(1)摩天大樓的高大約為320m;
(2)小科步行的速度為1m/s。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關(guān)鍵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對應。
22.一輛汽車以15m/s的恒定速度正對山崖行駛,鳴笛后2s聽到回聲。(已知笛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
(1)笛聲2s通過的路程;
(2)鳴笛處到山崖的距離
(3)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到山崖的距離。
【分析】(1)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笛聲2s通過的距離;
(2)(3)司機鳴笛后,聲音傳到山崖返回貨車時,汽車以20m/s的速度已經(jīng)前行了2s,根據(jù)速度公式可求汽車行駛的距離;在這段時間內(nèi),聲音和汽車行駛的路程之和是司機鳴笛時汽車與高山距離的2倍,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司機鳴笛時汽車與山崖距離;根據(jù)汽車通過的距離和鳴笛時到山崖的距離求出聽到回聲時汽車山崖的距離。
【解答】解:
(1)根據(jù)v=可知,笛聲傳播的距離:s1=v1t=340m/s×2s=680m;
(2)汽車行駛的距離:s2=v2t=15m/s×2s=30m;
設(shè)司機鳴笛時汽車到山崖的距離為s,
則:2s=s1+s2,
s=(s1+s2)=×(680m+30m)=355m;
(3)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到山崖的距離為:s'=s﹣s2=355m﹣30m=325m。
答:(1)笛聲2s通過的路程為680m;
(2)鳴笛處到山崖的距離為355m
(3)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到山崖的距離為325m。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聲測距離的應用,關(guān)鍵是弄清聲音和汽車行駛的路程之和是鳴笛時汽車與山崖距離的2倍。
六、綜合能力題(21題4分,22題5分,23題6分,共15分)
23.(4分)小明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架在桌面上,再取兩段等長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直放在桌面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
(2)此時坐在右座的同桌看不到像,為了讓他也能夠看到,小明只將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則像的位置 不變?。ㄟx填“向右移動”、“向左運動”或“不變”);
(3)移去蠟燭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 不能?。ㄟx填“能”或“不能”)接到蠟燭a的像;
(4)最后,小明把一只玩具貓放在平面鏡前,如圖所示,則小貓的像是 C 。
【分析】(1)玻璃板透明,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4)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guān)于鏡面對稱;
(3)由于平面鏡所成的像為虛像,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現(xiàn)。
【解答】解:(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體關(guān)于鏡面對稱,所以小明只將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則像的位置不變;
(3)由于平面鏡所成的像為虛像,所以移去蠟燭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接到蠟燭a的像;
(4)像和物體關(guān)于鏡面對稱,小貓的像是C。
故答案為:
(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不變;
(3)不能;
(4)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及其應用。這是光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近幾年來中考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題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并學會靈活運用。同時考查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并能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得出正確結(jié)論。
24.(5分)仔細閱讀短文,并回答文后問題。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飛翔,用蠟封住其耳朵,雖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間里,仍像喝醉酒一樣,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礙物,后來,物理學家證實了蝙蝠能發(fā)出 ①波,靠這種波的回聲來確定目標和距離。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樣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細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發(fā)現(xiàn)聲音的②和盛水量有關(guān)。如果調(diào)節(jié)適當,可演奏簡單的樂譜,由此我們不難知道古代“編鐘”的道理。
材料三:許多年前,“馬可波羅”號帆船在“火地島”失蹤,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揭開了“死亡之迷”,他們都是死于亞聲,這是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頻率低于20Hz,而人的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和亞聲波極為相似,當二者相同時,會形成內(nèi)臟的共振,嚴重時把內(nèi)臟振壞而喪生。
問題:
(1)請你將上面材料中①和②兩處補上恰當?shù)奈淖郑孩佟〕暋?,② 音調(diào)??;
(2)亞聲是指我們學過的 次聲波??;
(3)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體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大致是 20Hz 左右,聲具有 能量 。
(4)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與 頻率 有關(guān),關(guān)系是 聲音振動的頻率越高,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 。
【分析】(1)了解蝙蝠利用超聲波定位的知識。(2)了解音調(diào)與物體振動頻率的關(guān)系。(3)知道次聲波的概念已及次聲波能夠傳遞能量。
【解答】解:(1)蝙蝠是利用超聲波進行探測信息和定位,所以①應是:超聲。
用一根細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與水振動的快慢不同,杯子與水的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音調(diào)不同,所以②應是:音調(diào)
(2)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所以亞聲是指我們學過的次聲波。
(3)只有當兩個物體的振動頻率相同時才能產(chǎn)生共振現(xiàn)象,亞聲波的振動頻率低于20Hz,所以人體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大致是20Hz左右。
因為聲波能夠把內(nèi)臟振壞,所以聲波具有能量。
(4)聲音的音調(diào)與頻率有關(guān);聲音振動的頻率越高,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
故答案為:(1)①超聲;②音調(diào)。
(2)次聲波。
(3)20Hz;能量。
(4)頻率;聲音振動的頻率越高,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
【點評】本題的解題關(guān)鍵有以下幾個:(1)了解蝙蝠利用超聲波進行回聲定位的知識。(2)了解超聲波的定義。(3)知道形成共振的條件是頻率相同。(4)知道音調(diào)與頻率的關(guān)系。
25.(6分)生活中處處都有物態(tài)變化的現(xiàn)象。廚房的爐子上正架著一口裝了水的鍋,蓋上鍋蓋,加熱鍋里的水。幾分鐘后就可以聽到“咕嚕咕?!钡乃晱腻伬飩鱽恚唤议_鍋蓋,“一股白氣”迅速冒出來,打開冰箱,上層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有時蔬菜上浮著一些“小冰?!保咽卟四贸霰湟粫汉?,哪些“小冰粒”就會消失,只剩下蔬菜葉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氣”迅速冒出來,“白氣”的形成是 熱鍋?。ㄟx填“熱鍋”或“空氣”)中的水蒸氣 液化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形成的小水珠。
(2)有時蔬菜上浮著一些“小冰粒”,“小冰?!钡男纬墒撬春笫卟松系男∷? 凝固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形成的。哪些“小冰?!本蜁?,只剩下蔬菜葉上的小水珠?!靶”!钡南且驗槠? 熔化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變成了小水珠。
(3)環(huán)保冰箱利用環(huán)戊烷代替氟利昂,壓縮機通過 壓縮體積 的方式使其儲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內(nèi) 汽化?。ㄌ钗飸B(tài)變化名稱)帶走內(nèi)部熱量。
【分析】(1)(2)物質(zhì)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叫熔化,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叫凝固;物質(zhì)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叫汽化,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叫液化;物質(zhì)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叫升華;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叫凝華;
(2)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兩種:壓縮體積和降低溫度;汽化吸熱。
【解答】解:(1)一股“白氣”迅速冒出來,“白氣”是從熱鍋里出來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蔬菜上浮著一些“小冰?!保靶”!钡男纬墒撬春笫卟松系男∷槟绦纬傻?;小冰粒消失,只剩下蔬菜葉上的小水珠,是水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是熔化現(xiàn)象;
(3)環(huán)保冰箱利用環(huán)戊烷代替氟利昂,壓縮機通過壓縮體積的方式使其儲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內(nèi)利用汽化吸熱帶走內(nèi)部熱量。
故答案為:(1)熱鍋;液化;(2)凝固;熔化;(3)壓縮體積;汽化。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屬于哪種物態(tài)變化,關(guān)鍵要看清物態(tài)變化前后,物質(zhì)各處于什么狀態(tài);另外對六種物態(tài)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相關(guān)試卷
這是一份廣東省 江門市蓬江區(qū)景賢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物理期中卷(無答案),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計算題,綜合能力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廣東省江門市蓬江一中景賢學校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物理試卷+,共3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計算題,綜合能力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共4頁。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