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2022——2023學年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期中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第二教學聯(lián)盟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含答案解析)
展開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第二教學聯(lián)盟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含答案解析),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81cmB,5m=7,【答案】B,【答案】C,【答案】D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2-2023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第二教學聯(lián)盟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1. 高老師在物理課堂上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精神不振,臉色緋紅,同時伴有咳嗽。于是他“估計”該同學可能在發(fā)燒,要求該同學測量體溫。高老師的“估計”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
A. 提出問題 B. 猜想與假設
C. 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 D.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2. 以下現(xiàn)象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A. 飛機的飛行 B. 地球的公轉 C. 樹上蘋果由綠變紅 D. 水在河中流
3. 下列過程中,經(jīng)歷的時間最接近1s的是(????)
A. 通常情況下人的心臟跳動一次 B. 普通鐘表的秒針轉一周
C. 人步行10m所需時間 D. 看一場電影的時間
4.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了“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實現(xiàn)了“天地同課”的人類壯舉。他們在授課時,站立一排,如圖所示,說他們是靜止的,所選的參照物是(????)
A. 地球 B. 太陽 C. 月球 D. 空間站
5. 學校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當甲同學超越乙同學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甲同學相對于乙同學是向后運動的
B. 乙同學相對于地面是向后運動的
C. 裁判員看甲乙兩同學都是向前運動的
D. 觀眾看甲同學是向前運動的,看乙同學是向后運動的
6. 用同一刻度尺對一工件做如圖所示的四次測量,其中測量方法和讀數(shù)都正確的是(????)
A. 3.81cm B. 3.68cm
C. 3.80cm D. 3.8cm
7. 下列長度單位換算的算式中,正確的是(????)
A. 7.5m=7.5m×100cm=750cm B. 270mm=270mm÷1000=0.27m
C. 360km=360×1000=360000 D. 45m=45×100cm=4500cm
8. 《春秋繁露?楚莊王第一》載有“雖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其中記載的“五音”即中國古樂的五個基本音階,亦稱五音,相當于現(xiàn)代7個音階中的do、re、mi、sol、la。五音實際上是指聲音的(????)
A. 響度 B. 音色 C. 音調 D. 聲速
9. 如圖所示測量硬幣直徑的做法中,正確的是(????)
A. B.
C. D.
10.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運動時間短的物體速度一定大 B. 速度越大的物體通過的路程一定越長
C. 速度越小所用的時間就越短 D. 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11. 如圖所示是一款超聲導盲手杖,它可以通過發(fā)射超聲波并接收反射波,探測周圍5m內障礙物的情況,將其處理成語言信號及時播放出來。它能幫助盲人辨別障礙物的方位、距離、大小甚至形狀等信息,方便出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超聲波的頻率低于20Hz
B. 該超聲導盲手杖的定位原理與聲吶測距的原理相同
C. 該導盲杖利用了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D. 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來臨之前會產(chǎn)生超聲波
12. 甲、乙兩同學從家到學校的路程之比是2:3,從家到學校所用時間之比是4:3.甲,乙兩同學從家到學校的速度之比是(????)
A. 8:9 B. 9:8 C. 2:1 D. 1:2
13. “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如圖是明明同學利用頻閃照相機拍攝的四個物體運動時的頻閃照片(黑點表示物體的像),其中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是(????)
A. B. C. D.
14. 如圖是一款新型藍牙跑步耳機,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聽到耳機發(fā)出的聲音,也不影響聽到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音。以上聽到的聲音,傳播介質分別是(????)
A. 固體? 固體 B. 固體? 氣體 C. 氣體? 固體 D. 氣體? 氣體
15. 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積水,當我們迎著月光走時,地上發(fā)亮處是積水。這是因為(????)
A. 地上暗處是光發(fā)生鏡面反射 B. 地上發(fā)亮處是光發(fā)生鏡面反射
C. 地上發(fā)亮處是光發(fā)生漫反射 D. 地上發(fā)亮處和暗處都發(fā)生鏡面反射
16. 如圖所示,為某物體沿直線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對該物體在0~5s內運動情況分析正確的是(????)
A. 物體在5s內運動的路程為3m
B. 物體在0~3s內平均速度是1m/s
C. t=0.5s時速度是t=4s時速度的2倍
D. 物體在3s~5s內的速度增加了2m/s
17. 噪聲會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如圖是控制噪聲的幾種措施,其中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措施是______;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是______;在人耳處減弱噪聲的是______。
18. 如圖所示,物體甲的長度為______cm,停表乙的示數(shù)為______S。
19. 語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中,以流水為參物,小橋是______;以老樹為參用物,小橋是______(填“運動”或“靜止“)的。
20. 王芳同學站在平面鏡前3m處,她從平面鏡中看到的是自己的______(選填“實”或“虛”)像,她的像到鏡面的距離為______。
21. 某興趣小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個小圓孔,將頂部剪去后,蒙上一層塑料薄膜,制作成一個簡易針孔照相機。如圖所示,將其水平放置,在左側固定一只與小孔等高的點燃的蠟燭,蠟燭發(fā)光時,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燭焰倒立的______(選填“實”或“虛”)像。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的大小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若只將小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______(選填“改變”或“不變”)。
22. 如圖所示,電動平衡車深受年輕人喜愛,出于安全考慮,平衡車限速10km/h,“10km/h”是指平衡車安全行駛過程中的______ (選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以該速度在水平路面行駛0.5h,路程最大為______ m。
23. 用久了的黑板常會因反光而“看不清”上面的字;我們能從不同的方向“看清”書上的圖像。請利用所學過的光學知識解釋以上現(xiàn)象。
24. 一條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為30°,作出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的大小。
25. 請在圖中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請保留作圖痕跡)
26. 如圖所示,小組同學完成以下三個聲現(xiàn)象的實驗,請回答相關問題。
(1)如圖甲所示,該裝置中乒乓球被彈開,說明了發(fā)聲的音叉在______ ;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將實驗現(xiàn)象放大,這種實驗方法是______ (控制變量/轉換)法,該裝置還可以探究聲音響度與______ 的關系。
(2)如圖乙所示,隨著抽氣機不斷向罩外抽氣,小明聽到罩內正在響鈴的鬧鐘鈴聲的______ (響度/音調/音色)越來越小,若罩內的空氣完全被抽出,將不能聽到鈴聲,由此得出的結論是______ 。
(3)如圖丙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適當?shù)拈L度,撥動鋼尺,可聽到鋼尺______ 發(fā)出的聲音。若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保持不變,改用更大的力撥動鋼尺,則聽到聲音的______ (響度/音調/音色)變大;若拔動鋼尺的力保持不變,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聽到聲音的音調變______ (高/低)。
27. 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中停表指針旋轉未滿1圈。
(1)該實驗的原理是______(填寫公式);實驗中的測量工具有:停表和______。
(2)實驗中使斜面的坡度較小,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
(3)請根據(jù)圖中信息回答: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m/s;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m/s。
(4)由實驗可以看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______(填“大”或“小”),說明小車是在做______(填“加速”“減速”或“勻速”)直線運動。
28. “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標有刻度(圖中未畫出)的白色紙板ABCD,能繞垂直于CD的ON軸翻轉,在紙板上安裝一支可在紙板平面內自由移動的激光筆。
(1)實驗前,應將紙板______放置于平面鏡上,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可觀察到反射光束沿______時針方向轉動;
(2)移動激光筆,使入射角為45°,測得反射角也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結論你認為有何不妥之處?______;
(3)如圖乙所示,將紙板右半部分繞ON向后翻轉任意角度,發(fā)現(xiàn)紙板上均無反射光束呈現(xiàn)。此現(xiàn)象說明了:______;
(4)在圖甲中,若將紙板(連同激光筆)繞CD向后傾斜,此時反射光束______。
A.仍在紙板上呈現(xiàn)
B.被紙板擋住
C.在紙板前方
29. 小李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度尺、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A和B。
(1)選用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是為了便于______。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______(填“點燃”或“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光屏,光屏上無法呈現(xiàn)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_____(填“虛”或“實”)像。
(4)移動蠟燭______(填“A”或“B”),重做實驗。三次實驗像與物的位置,通過分析可知像與物到玻璃板的距離______,在本實驗中,重做三次實驗的目的是______。
30. 小君同學從泉州乘車去惠安,如圖所示,公路旁有一個交通標志牌。
(1)若司機駕車勻速通過這段路用時45min,則汽車的速度為多少km/h;
(2)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要到達惠安至少還需多少小時?
31. 在汽車行駛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車以36km/h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鳴笛,經(jīng)3s后,司機聽到回聲,求:
(1)在3s的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距離;
(2)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的距離;
(3)汽車開到山腳下還需要的時間。(此時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340m/s)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高老師的“估計”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猜想與假設,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科學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此題考查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屬基礎題目。
2.【答案】C?
【解析】解:A、飛機的飛行,相對于地面來說飛機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是機械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
B、地球的公轉,相對于太陽而言地球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是機械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
C、蘋果由綠變紅,是蘋果內部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蘋果變熟了,但蘋果的位置沒有變化,不是機械運動,故C符合題意;
D、水在河中流,水相對于河岸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是機械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根據(jù)我們對于機械運動的理解來作答,能夠區(qū)分開機械運動和其他的運動形式。
此題考查的我們對于機械運動的理解,是一道基礎題。
3.【答案】A?
【解析】解:A、正常情況下,人的心臟1min跳動的次數(shù)在75次左右,跳動一次的時間接近1s。故A符合題意;
B、普通鐘表的秒針轉一周的時間是60s。故B不符合題意;
C、人的步行速度約1m/s,步行10m所用時間在10s左右。故C不符合題意;
D、一場電影的時長一般是100min甚至更長。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此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時間過程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時間單位及其進率的認識,找出符合題意的答案。
物理學中,對各種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們應該加強鍛煉的重要能力之一,這種能力的提高,對我們的生活同樣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4.【答案】D?
【解析】解:12月9日“天宮課堂”開講,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以空間站為參照物,宇航員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故宇航員是靜止的,
故選:D。
判斷運動還是靜止需要選擇一個參照物,然后來比較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有沒有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就是物體相對于該參照物是運動的,否則就是靜止的。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5.【答案】C?
【解析】解:A、當甲同學超越乙同學時,甲同學相對于乙同學是向前運動的。故A錯誤;
B、乙同學相對于地面是向前運動的。故B錯誤;
C、裁判員以地面為參照物,看甲乙兩同學都是向前運動的。故C正確;
D、觀眾看兩同學跑步,一半是以起點、終點或地面為參照物,看到甲、乙同學都是向前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C。
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的標準,即參照物,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發(fā)生變化,則運動,不發(fā)生變化,則靜止。
此題主要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在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時,關鍵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6.【答案】C?
【解析】解:A、刻度尺沒有與工件平行,故A錯誤;
B、工件左側沒有與0刻度線或其它刻度線對齊,故B錯誤;
C、工件左側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并且緊靠刻線,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其讀數(shù)為3.80cm,故C正確;
D、工件左側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并且緊靠刻線,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其讀數(shù)為3.80cm,數(shù)據(jù)沒有估讀,故D錯誤。
故選:C。
刻度尺的使用規(guī)則:①刻度尺要放正;②讓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測量的始端與0刻度線對齊,如果0刻度線磨損,可以與其它整格刻線對齊,測量結果要減去前面的數(shù)值;③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④讀數(shù)時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記錄數(shù)據(jù)要寫單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讀數(shù)時視線與刻度垂直??潭瘸咭⒁夤雷x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
7.【答案】D?
【解析】解:A、7.5m=7.5×100cm=750cm,故A錯誤;
B、270mm=270×11000m=0.27m,故B錯誤;
C、360km=360×1000m=360000m,故C錯誤;
D、45m=45×100cm=4500cm,符合單位換算要求,故D正確。
故選:D。
物理量的單位換算,例如5.5m,前面的5.5是倍數(shù),只是對后面的單位m進行單位換算,換算到合適的單位,最后整理成最簡結果。過程如下:5.5m=5.5×100cm=550cm。
無論是質量單位換算、還是長度單位換算、重力單位換算、功率單位換算等等,思路都是相同的。
8.【答案】C?
【解析】解:中國古樂的五個基本音階,每個音階對應的頻率是逐漸增大的,因為頻率越高,音調越高,由此可知五音實際上是指聲音的音調,故C正確。
故選:C。
解決此題要知道音調的高低與發(fā)聲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就越高。
掌握音調與響度、音色、聲速等的辨別是解答此題的關鍵,難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AB、圖中直接用刻度尺來尋找硬幣的直徑的方法是不科學的,誤差較大,故A、B錯誤;
C、圖中所示的方法為“輔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邊所對應的示數(shù)之差即為硬幣直徑的大小,故C正確;
D、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一般應從零刻度線或某一整刻線開始測量,圖中測量方法會使測量值偏小,故D錯誤。
故選:C。
三角尺和直尺輔助測量圓柱體直徑,三角尺一個直角邊要緊貼刻度邊緣,零刻線要對齊被測物體的一端。
C圖中展示的特殊測量方法稱之為輔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準確測量的一些幾何體的高度、直徑等物理量的測量中。
10.【答案】D?
【解析】解:A、運動時間短的物體速度一定大,由V=st知:速度大小與運動路程也有關,故不符合題意;
B、速度越大的物體通過的路程一定越長,由V=st知:時間一定時,速度越大的物體通過的路程一定越長,故不符合題意;
C、速度越小所用的時間就越短,由V=st知:路程一定時,速度越小所用的時間就越長,故不符合題意;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選:D。
根據(jù)速度公式:V=st,速度公式中有三個物理量,當一個物理量不變時,才能定性研究另外兩個物理量的關系,即時間一定時,速度和路程成正比;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
考查了速度與物體的運動的靈活應用,速度公式中有三個物理量,當一個物理量不變時,才能定性研究另外兩個物理量的關系。
11.【答案】B?
【解析】解:A、振動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是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波叫做次聲波,故A錯誤;
B、該導盲手杖是利用回聲定位來探測前方障礙物的,與聲吶測距原理相同,故B正確;
C、使用該導盲杖,使盲人可以辨別障礙物的方位、距離、大小、形狀等信息,說明了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故C錯誤;
D、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來臨前,一般會發(fā)出次聲波,故D錯誤。
故選:B。
(1)人耳的聽覺范圍是20Hz~20000Hz,頻率超出該范圍的聲,人耳無法感知;我們把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把低于20Hz的聲波叫做次聲波;
(2)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通常稱為回聲,會傳遞信息;其應用:回聲定位、聲吶測距、探測魚群和探測海底的深度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也可以傳遞信息;
(4)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來臨時,會伴隨著發(fā)出次聲波。
本題考查了超聲波與次聲波、聲與信息,屬于基礎題型。
12.【答案】D?
【解析】解:
由題知,s甲:s乙=2:3,t甲:t乙=4:3,
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23×34=1:2。
故選:D。
知道甲、乙兩同學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之比、路程之比,代入速度公式v=st可得平均速度之比。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速度公式的掌握和運用,因為是求比值,要細心,防止因顛倒而出錯。
13.【答案】C?
【解析】解:由圖知,AB中,物體運動的路線不是直線,因此AB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C中物體運動的路線是直線,并且相鄰兩點間的距離相等,故B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D中物體運動的路線是直線,但相鄰兩點間的距離不相等,故D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選:C。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鄰的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并且運動的路線是直線,先分析物體的運動是否為直線,然后分析個選項看各相鄰兩點間的距離是否相等,判斷物體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
頻閃照相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由圖判斷出物體運動的路線和相鄰兩點間的距離是否相等,知道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鄰的相等時間間隔內的路程相等是解題的關鍵。
14.【答案】B?
【解析】解:佩戴該耳機時,人聽到的聲音是通過頭骨、頜骨等骨骼傳播到聽覺神經(jīng),然后由聽覺神經(jīng)傳給大腦的,此種聽到聲音的方式被稱作骨傳導,即聲音是通過固體傳播的;
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跑步時他聽到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即氣體)傳播的。
故選:B。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正常情況下,人聽到聲音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耳朵,二是通過骨骼進行傳播。
此題考查了聲音的傳播途徑,是一道聲現(xiàn)象的基礎題,難度不大。
15.【答案】B?
【解析】解:光在平靜的水面上能發(fā)生鏡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光在地面上發(fā)生漫反射;
迎著月光走,月光經(jīng)水面發(fā)生鏡面反射,進入人眼的反射光線多,所以人感覺水面亮;
光在地面上發(fā)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所以人感覺地面暗,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人看見物體的條件:物體發(fā)光或反射光,物體發(fā)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進入人的眼睛。
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時,反射光線平行射出,這種反射是鏡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時,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這種反射是漫反射。
此題考查了對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理解,分析問題時注意反射光線是向一個方向還是向各個不同方向。
16.【答案】C?
【解析】解:
A、由物體的s?t圖象可知,當t=5s時,物體運動的路程為2m,故A錯誤;
B、由圖象知,物體在0~3s內的路程s=1m,平均速度v=st=1m3s≈0.33m/s,故B錯誤;
CD、物體在0~1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通過路程為1m,速度v1=s1t1=1m1s=1m/s;
物體在3s~5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大小不變,通過的路程也為1m,速度v2=s2t2=1m2s=0.5m/s;
所以物體在t=0.5s時的速度是t=4s時的速度的2倍;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1)由物體的s=t圖象得出物體在5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
(2)物體在0~3s內,前1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后2s處于靜止狀態(tài),求出總路程、所用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物體在0~3s內的平均速度;
(3)物體在0~1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在1s~3s內靜止,在3s~5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求出物體在0~1s內、在3s~5s內的速度,可得在t=0.5s、t=4s時的速度大小關系;進而得出物體在3s~5s內的速度增加值。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關鍵能從圖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屬于典型的圖象問題,雖有一定的綜合性,但難度不大。
17.【答案】A BC D?
【解析】解:A、摩托車的消聲器,是在聲源處減弱噪噪聲;
B、公路兩旁的透明板墻,是在傳播途徑中減弱噪聲;
C、城市道路旁的隔聲板,是在傳播途徑中減弱噪聲;
D、工廠用的隔聲耳罩,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綜上分析可知,其中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措施是A;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是BC;在人耳處減弱噪聲的是D。
故答案為:A;BC;D。
減弱噪聲途徑主要有:在聲源處減弱,在人耳處減弱,在傳播途徑中減弱。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減弱噪聲途徑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是中招的重點。
18.【答案】3.15337.5?
【解析】解:
(1)由圖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2.00cm處當作“0”刻度,末端刻度值為5.15cm,物體的長度是5.15cm?2.00cm=3.15cm;
(2)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5min和6min之間;大盤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盤指針在37.5s,
因此秒表讀數(shù)為5min37.5s=5×60s+37.5s=337.5s。
故答案為:3.15;337.5。
(1)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觀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線??潭瘸呷绻l(fā)生零刻度線磨損的情況,可以從某一個完整的刻度開始測量,同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潭瘸邷y量時,要放正,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記錄時,既要記下數(shù)值,又要記下單位;
(2)根據(jù)秒表的結構和刻度盤的單位進行分析,即小刻度盤的單位是min,大刻度盤的單位是s,然后讀出時間。
本題考查了刻度尺、秒表的讀數(shù),要注意每種測量工具的分度值,在初中物理中,除了長度測量需要估讀外,其它測量都不用估讀。
19.【答案】運動? 靜止?
【解析】解:詩句“小橋流水人家”中,小橋和流水之間發(fā)生了位置的改變,所以以流水為參照物小橋是運動的,以老樹為參用物,小橋的位置不發(fā)生改變,所以小橋是靜止的;
故答案為:運動;靜止。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看被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標準,即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未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20.【答案】虛像? 3 m?
【解析】解:由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她從平面鏡中看到的是自己的虛像,當王芳同學到鏡面的距離為3m時,像到鏡面的距離也為3m。
故答案為:虛像;3m。
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去分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①所成的像是虛像;②像和物體形狀、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④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
本題考查了平面鏡成像的原因和特點。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實際光線形成,是人的主觀感覺形成,鏡面后方是沒有實際光線的,成的是虛像。
21.【答案】實? 變大? 不變?
【解析】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倒立實像,所以在塑料薄膜上看到蠟燭倒立的像;
因為小孔成像,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小孔的距離有關,所以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會變大;若只將小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不變。
故答案為:實;變大;不變。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像的性質是倒立實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縮小的或等大的,像的形狀與小孔形狀無關,由物體形狀決定。
此題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現(xiàn)象。需要清楚的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與孔的形狀無關。
22.【答案】最大速度? 5000?
【解析】解:(1)平衡車限速10km/h,“10km/h”是指平衡車安全行駛過程中的最大速度。
(2)由v=st可得,行駛的路程:s=vt=10km/h×0.5h=5km=5000m。
故答案為:最大速度;5000。
(1)平時所指的限速值是指最大行駛速度值。
(2)已知時間和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路程。
此題考查了最大速度的判斷以及速度公式的應用,屬于基礎題目,難度不大。
23.【答案】答:黑板“反光”是因為黑板發(fā)生了鏡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線比粉筆字反射的光線強,使人無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我們能從不同的方向“看清”書上的圖像,是因為光在書表面上發(fā)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的緣故。?
【解析】(1)鏡面反射后的光線射向同一方向,正好處在這一方向上時,獲得的光線很強,其他方向上幾乎沒有反射光線,黑板“反光”就是因為黑板發(fā)生了鏡面反射的緣故;
(2)漫反射時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所以我們能從各個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
本題考查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兩種反射現(xiàn)象,分析問題時注意反射光線是向一個方向還是向各個不同方向。還要注意漫反射同樣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4.【答案】如圖所示:
?
【解析】解:過入射點作法線,根據(jù)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在法線右側畫出反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為反射角,度數(shù)等于入射角,為90°?30°=60°,如圖所示:
根據(jù)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線或入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的大小。
作反射光線時,先確定反射點,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內法線的另一側畫出反射光線或入射光線,注意完成題目的要求。
25.【答案】解:先作出端點A、B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B′,用虛線連接A′、B′即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A′B′,如圖所示:
?
【解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成虛像,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可以先作出物體AB端點A、B的像點A′、B′,連接A′、B′即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本題考查了如何作出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在作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時,注意先作出端點或關鍵點的像點,用虛線連接就能得到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一定要掌握這種技巧。
26.【答案】(1)振動;?轉換;振幅;(2)響度;真空不能傳聲;(3)振動;響度;低。?
【解析】解:
(1)圖甲中,通過乒乓球被彈起將音叉微小的振動放大,這種實驗方法叫做轉換法;通過乒乓球被彈起說明物體發(fā)聲時在振動;乒乓球彈起的越高,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該實驗可以說明響度跟振幅的關系;
(2)圖乙:抽氣機不斷向罩外抽氣的過程中,罩內被撥打的手機的鈴聲越來越小,即響度越來越小,直到聽不見,這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一端伸出桌面適當?shù)拈L度,撥動鋼尺,鋼尺振動可以發(fā)出聲音;用更大的力撥動鋼尺,鋼尺的振幅變大,則聽到聲音的響度變大;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其伸出桌面的一端,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快慢不同,即發(fā)出聲音的音調不同;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發(fā)出聲音的音調會逐漸變低;
故答案為:(1)振動;?轉換;振幅;(2)響度;真空不能傳聲;(3)振動;響度;低。
(1)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聲音,物體的振動有時用眼睛無法直接看到,通過乒乓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物體是否在振動,被彈起的高度來判斷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音叉的振動不易觀察到,利用乒乓球的彈起,將音叉的振動放大;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
(3)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音色是由發(fā)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
本題考查聲音的三要素,通過實驗的方法來得出結論,這是物理中最長用到的方法,一定要學會。
27.【答案】v=st? 刻度尺? 便于測量出時間? 0.160.2大? 加速?
【解析】解:(1)根據(jù)實驗目的可知實驗原理是:v=st;實驗中使用停表測量時間,還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出路程,所以還需要刻度尺;
(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車運動的時間會大,更有便于測量出時間;
(3)由圖可知,全程的路程S1=80cm=0.8m,全程的時間t1=5s;
下半段的路程s2=80cm?40cm=40cm=0.4m,下半段的時間t2=5s?3s=2s;
全程的平均速度v1=s1t1=0.8m5s=0.16m/s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s2t2=0.4m2s=0.2m/s;
(4)根據(jù)上一問可知,小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說明其下滑時運動速度越來越大,即小車做加速運動。
故答案為:(1)v=st;刻度尺;(2)便于測量出時間;(3)0.16;0.2;(4)大;加速。
(1)根據(jù)實驗目的可分析實驗的原理,由此分析出測量工具;
(2)斜面的坡度大小會影響物體運動的時間大小,據(jù)此分析即可;
(3)由圖找到對應的路程和時間,代入速度的計算公式計算即可;
(4)比較全程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分析得出小車的速度變化特點。
本題考查了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做法和數(shù)據(jù)分析等知識,屬于基礎題。
28.【答案】(1)垂直;順;
(2)一次實驗得到的結論具有偶然性;
(3)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4)C。?
【解析】解:
(1)白色紙板ABCD應垂直放置于平面鏡上,這樣反射光線才可以在硬紙板上呈現(xiàn);
如圖甲,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則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則反射光線會遠離法線,即反射光線將會順時針轉動;
(2)因為一次實驗具有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組數(shù)據(jù)就得出結論,應改變入射角的度數(shù)進行多次實驗。
(3)如圖乙所示,將紙板右半部分繞ON向后翻轉任意角度,發(fā)現(xiàn)紙板上均無反射光束呈現(xiàn)。此現(xiàn)象說明了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4)在圖甲中,若將紙板(連同激光筆)繞CD向后傾斜,而法線始終垂直于平面鏡,則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鏡,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紙板前方,故應選C。
故答案為:(1)垂直;順;(2)一次實驗得到的結論具有偶然性;(3)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4)C。
(1)實驗中應將硬紙板垂直置于平面鏡上;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關系進行分析;
(2)為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應多做幾次試驗,然后才可以得出結論;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實驗題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題目,要加強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現(xiàn)象,歸納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29.【答案】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未點燃? 等效替代法? 虛? A 相等? 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解析】解:(1)選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當蠟燭B和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和物體大小相等,所以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這種用蠟燭B代替蠟燭A的方法,屬于等效替代法;
(3)平面鏡成虛像,所以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光屏,光屏上無法呈現(xiàn)蠟燭的像;
(4)要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完成多次實驗,多次實驗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物體在平面鏡中成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故答案為:(1)比較物像大小關系;(2)未點燃;等效替代法;(3)虛;(4)A;相等;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1)實驗使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2)實驗時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未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眼睛在玻璃板前面觀察;
用完全相同的蠟燭B代替蠟燭A,屬于等效替代法;
(3)實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要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完成多次實驗,多次實驗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進行回答。
本題考查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并能合理解決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只要熟練掌握平面鏡的成像特點,解答此類題目就很容易。
30.【答案】解:(1)由圖可知從標志牌到惠安的路程為s=30km,司機駕車的時間t=45min=0.75h,
則汽車的速度為:v=st=30km0.75h=40km/h;
(2)由圖可知該路段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v′=50km/h,
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要到達惠安至少還需要的時間為:t′=sv′=30km50km/h=0.6h。
答:(1)汽車的速度為40km/h;
(2)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要到達惠安至少還需0.6小時。?
【解析】(1)由交通標志牌可知從標志牌到惠安的路程,已知司機駕車的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車的速度;
(2)由圖可知該路段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以此速度行駛,根據(jù)v=st可求出要到達惠安至少還需要的時間。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從圖中讀取相關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31.【答案】解:(1)汽車行駛的速度:
v車=36km/h=10m/s,
根據(jù)v=st可得,在3s的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距離:
s車=v車t=10m/s×3s=30m;
(2)聲音傳播的路程:
s聲=v聲t=340m/s×3s=1020m,
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到高山的距離:
s=s聲?s車2=1020m?30m2=495m;
(3)根據(jù)v=st可得,汽車開到山腳下需要的時間:
t′=sv車=495m10m/s=49.5s。
答:(1)在3s的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距離為30m;
(2)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的距離為495m;
(3)汽車開到山腳下還需要49.5s。?
【解析】(1)司機鳴笛后,聲音傳到山返回汽車時,汽車以36km/h的速度已經(jīng)前行了3s,根據(jù)公式s=vt計算汽車行駛的路程;
(2)在3s內,聲音和汽車行駛的路程之差是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與高山距離的2倍,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司機聽到回聲汽車距高山的距離;
(3)知道距離和車速,根據(jù)公式v=st即可求車行駛的時間。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聲測距離的應用,關鍵是弄清聲音和汽車行駛的路程之差是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與高山距離的2倍。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九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含答案),共12頁。
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簡答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中考物理質檢試卷,共28頁。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