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精一課一練習+單元檢測卷
物理八年級下冊7.1 力單元測試課后復習題
展開
這是一份物理八年級下冊7.1 力單元測試課后復習題,共4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時間:90min 滿分:100分)
姓名: 學校: 分數(shù):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12小題,共計36分):
1.下列關(guān)于運動與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一定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B.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D.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2.如圖所示,用一根細線拴一塊橡皮,甩起來,使橡皮繞手做勻速圓周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橡皮的運動狀態(tài)沒有發(fā)生變化 B.橡皮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細線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D.松手后橡皮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3.如圖所示,貨車內(nèi)部用細線懸掛一個小球,在行駛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小球的細線擺角不同,下列關(guān)于貨車運動情況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甲車在加速B.甲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C.乙車在剎車D.乙車在加速前進
4.如圖是用力F把一木塊壓在墻面上處于靜止的示意圖,關(guān)于木塊受力分析正確的是( )
A.手對木塊的壓力和墻對木塊的彈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B.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C.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D.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對手的彈力是一對平衡力
5.小剛用水平推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講臺,結(jié)果沒有推動(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講臺不受摩擦力
B.推力小于地面對講臺的摩擦力
C.用力推講臺沒推動說明講臺沒有慣性
D.講臺所受的推力與所受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6.下列生活實例中,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
A.手上擦防滑粉B.滑板車安裝車輪
C.用力寫鉛筆字D.輪胎上有花紋
7.如圖所示一個工件隨著傳送帶一起勻速向右運動,這時工件在水平方向受力情況可能是( )
A.只受到向右摩擦力B.只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C.不受摩擦力的作用D.受的是平衡力的作用
8.如圖所示,小欣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如圖甲,使它先后兩次沿水平木板滑動相同的距離,乙圖是他兩次拉動同一木塊得到的距離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 )
A.木塊第1次受到的摩擦力較大
B.木塊第2次運動時受到的拉力較小
C.當木塊被水平拉力拉出長木板,有三分之一露出時如圖丙,其所受摩擦力與第1次相等
D.小欣第3次拉動此木塊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丁,其所受摩擦力與第2次相等
9.如圖所示,用兩塊木板P和Q擠壓兩塊磚A和B,向上提起停在空中,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木板P對磚塊A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 B.木板Q對磚塊B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下
C.兩磚塊之間有摩擦力 D.A磚塊對磚塊B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
10.彈跳桿運動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其結(jié)構(gòu)如圖甲所示。圖乙是小明玩彈跳桿時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過程,針對此過程,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在b位置時,小明的速度達到最大值
B.a→b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越來越大,在b位置時彈力最大
C.b→c的過程中,小明一直做減速運動
D.a→b的過程中,小明一直做加速運動
11.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彈簧左端固定在墻壁上,右端與一金屬小球連接,O點是彈簧為原長時小球的位置?,F(xiàn)對小球施加一外力壓縮彈簧使小球到達A點,然后釋放小球,小球?qū)⒃贏B之間做往復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彈簧對小球的彈力的施力物體是小球
B.彈簧的形變?yōu)閺椥孕巫?br>C.在金屬球由O向A運動的過程中,彈簧對小球的彈力由O指向A
D.在金屬球由O向B運動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大小不變
12.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A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以及物體A的運動速度大小v隨時間t的變化情況如圖乙、丙所示。根據(jù)圖象信息可知( )
A.物體在0﹣6s內(nèi)所受的摩擦力小于拉力
B.當F=10N時,物體是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C.當t=7s時,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為12N
D.第6s后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為10N,方向水平向左
二、填空作圖題(每空1分,共10小題,共計20分):
13.棒球比賽時向斜上方擊球,當球上升到最高點時,若所受力全部消失,球?qū)? ,球下落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因為 改變了球的運動狀態(tài)。
14.如圖所示,F(xiàn)1=21N,F(xiàn)2=15N,這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為 N,合力的方向與 (選填“F1”或“F2”)的方向相同。
15.如圖所示,兩個物體甲和乙通過細繩與彈簧連接在一起,甲重20N放在地面上,乙重8N被吊在空中,它們均保持靜止,若不計彈簧及細繩的重量及摩擦,乙物體受到的合力為 N,甲物體對地面的壓力為 N。
16.將重為5N的皮球豎直向上扔出,皮球在豎直向上運動的過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為1N,則皮球受到的合力大小為 N.若皮球在豎直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也是1N,則皮球受到的合力大小為 N。
17.如圖所示,小物塊A和彈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彈簧左端固定于豎直墻面。向左移動物塊A并壓縮彈簧至B處,靜止釋放物塊A,當物塊離開彈簧后物塊受到 個力,最后物塊的運動速度將 。(選填“變大”、“變小”、“不變”)
18.如圖所示,在11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勻速向右運動的過程中,物體B相對于地面靜止,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4N,則B所受滑動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選填“左”或“右”),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為 N。
19.如圖所示,A的重力是10N,B的重力是30N,物體B在彈簧測力計的拉動下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繩子的拉力F2為5N,地面對B的摩擦力為8N,若不計彈簧測力計和繩子重力、忽略繩子和滑輪之間的摩擦,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 N,若增大拉力F1,A與B之間的摩擦力將 (選填“不變”/“變大”/“變小”)。
20.如圖甲所示,用一拉力傳感器(能感應力大小的裝置)水平向右拉水平面上的重物,乙圖為拉力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像,丙圖為重物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像。根據(jù)圖中所給信息可知:第4s時,重物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N,第8s時,重物所受合力大小為 N。
21.如圖所示,三塊相同的磚被壓在兩塊豎直方向的木板之間。設每塊磚的重力為G,則A與左板間的摩擦力大小為 ,A與B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 。
22.作圖題:
(1)木塊A沿著斜面向上運動如圖,請在圖中作出木塊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示意圖。
(2)如圖所示,一粗糙水平傳送帶始終以v勻速運動(順時針),現(xiàn)將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輕放于A端,請作出物體剛放入傳送帶時,傳送帶對物體的摩擦力f。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3小題,共計22分):
23.小強和小紅利用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二力平衡條件。他們實驗時發(fā)現(xiàn),當分別往左、右兩盤放入質(zhì)量相等的鉤碼時,木塊A處于靜止狀態(tài),若再往右盤中增加一個鉤碼后,木塊A仍處于靜止狀態(tài);經(jīng)過思考,小強用小車B替換了木塊A再進行實驗,如圖乙所示;同時,小紅用硬紙板C替換了木塊A再進行實驗,如圖丙所示。
(1)關(guān)于他們的改進方案:用小車B及硬紙板C替換木塊A,是為了 。
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
B.小卡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材料
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zhuǎn)
(2)小紅將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兩端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 ,并通過調(diào)整 來改變拉力的大小。
(3)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扭轉(zhuǎn)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選填“能”或“不能”)平衡,此實驗說明兩個力使物體平衡時,這兩個力要在 。
24.如圖甲所示,木塊、斜面和水平面都比較平滑,當木塊從斜面頂端的不同高度下滑時,在水平面上可以滑行不同的距離。具體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1)木塊在斜面上某一高度靜止時,具有 能,松手后木塊從斜面上滑下,最終停在水平面的某處。如圖甲。請在坐標系中描點并作出水平面滑行距離s與釋放高度h的關(guān)系圖線,并得出表格中第4次實驗時,木塊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s= m。
(2)小明想用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小明將棉布、毛毯和毛巾分別平鋪在斜面底端的水平面上,讓同一木塊從斜面的 (相同/不同)的高度自由滑下,觀察木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來判斷棉布、毛毯和毛巾產(chǎn)生阻力的大小。小華當場否決了小明的想法,因為木塊滑到斜面底端時容易向前翻倒。
(3)為了解決木塊翻倒問題,小華設計了如圖丙所示的方案,在斜面與水平面上都鋪上了棉布、毛毯和毛巾。小明當場否決了小華的想法,因為當鋪墊材料較粗糙時,木塊 (選填“容易”或“不容易”)下滑。
(4)在小華設計的基礎上,小明將木塊改成小車,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如圖丁所示,通過觀察小車在水平面上的距離就可以判斷摩擦力的大小。小華認為這種判斷有誤,因為對于不同的鋪墊材料,小車到達斜面底部時 。
(5)在小華的建議下,小明將實驗設計成如圖戊所示,把各材料都平鋪在斜面底端的水平面上,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 ,就可以判斷各摩擦力的大小。
(6)實驗的結(jié)論是:其他條件相同時,摩擦力越小,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越 。進一步推理可知,力是 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5.完成下列兩個實驗:
(1)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課上,小芳和小華同學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兩種實驗方案
①在小芳設計的甲,乙、丙實驗中,通過觀察海綿的 來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用于以下 (選填序號)實驗中。
A.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B.滑塊從斜面上滑下,通過其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②比較乙圖和丙圖所示實驗現(xiàn)象,可以得到壓力的作用效果與 的大小有關(guān)。
③小華根據(jù)丁圖的兩次實驗得出: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顯。小芳卻指出該實驗結(jié)論是錯誤的,理由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控制 相同。
(2)小明用如圖2所示的裝置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沿水平方向做 直線運動,利用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對 (選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來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比較圖2中 兩圖所示實驗現(xiàn)象,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大小有關(guān)。比較甲圖和丙圖所示實驗可知: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 (選填“大”或“小”)。
③在實驗結(jié)束后,小明改用拉力傳感器水平拉動木塊由靜止變?yōu)閯蛩僦本€運動,得到了拉力F隨時間t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3所示,0~3s時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分析圖像可知:當木塊所受的拉力F=4.1N,則木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 (選填序號)。
B.4N C.4N或者4.1N
四、計算題(26小題6分,27小題8分,28小題8分,共3小題,共計22分):
26.一輛總質(zhì)量為500kg的小車靜止在水平路面上,當用100N水平拉力拉小車時小車未動,用更大的力拉小車,使小車在水平路面上運動,運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車重的0.06倍,若g取10N/kg,求:
(1)用100N水平拉力拉小車未動時,小車受到的阻力有多大?
(2)小車運動時,當水平拉力為多大時,小車恰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27.如圖,質(zhì)量均為2kg的長方體木塊A、B靜止在粗糙水平桌面,用大小為10N的水平推力F作用在A的一端,使兩木塊一起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物體運動時所受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間的壓力成正比,比例系數(shù)為k,g取10N/kg。
(1)求AB運動時整體所受摩擦力的大?。?br>(2)求比例系數(shù)k的大?。?br>(3)求木塊A對B的推力大小。
28.科學研究表明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發(fā)生相對滑動時,接觸面上產(chǎn)生的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它們之間壓力的大小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為f滑=kF壓.k指摩擦系數(shù),為小于1的正數(shù);當相互接觸的兩物體的材料均不變時,k的大小不發(fā)生改變;當相互接觸的兩物體的材料改變時,k的大小將改變。現(xiàn)有三種不同的硬質(zhì)材料做成的長方體物體A(重量20N)、B(重量10N)和C(重量100N),A、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kA=0.3,B、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kB未知。將A、C如圖甲放在水平地面上時,用水平推力F1恰好使A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將A、B和C如圖乙放在水平地面上時,用大小為8N的水平推力F2恰好使A、B一起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1)如圖甲,水平推力F1的大小為多少?
(2)如圖乙,B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多少?
(3)如圖丙,將物體C豎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壓力F3將 A、B重疊壓在C的表面上,且 A、B一起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A、B間不發(fā)生相對滑動),則水平壓力F3的大小為多少?
人教版 八年級物理下冊 第8章 《運動和力》
單元測試(B卷)
(時間:90min 滿分:100分)
姓名: 學校: 分數(shù):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12小題,共計36分):
1.下列關(guān)于運動與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一定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B.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D.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答案】B
【解析】(1)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體可以處于靜止狀態(tài),也可以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2)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二是改變物體的形狀;
(3)(4)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一個物體上。
解:A.物體受平衡力作用,可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也可能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故A錯誤;
B.因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所以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B正確;
C.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如果這兩個力不滿足平衡力的四個條件,則這兩個力一定不是平衡力,故C錯誤;
D.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可能是平衡力,也可能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D錯誤。
故選:B。
2.如圖所示,用一根細線拴一塊橡皮,甩起來,使橡皮繞手做勻速圓周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橡皮的運動狀態(tài)沒有發(fā)生變化 B.橡皮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細線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D.松手后橡皮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C
【解析】(1)運動狀態(tài)改變是指速度大小的改變、運動方向的改變或者二者同時改變。
(2)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不發(fā)生改變。
(3)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后能夠恢復原狀。
(4)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解:A、橡皮的運動方向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其運動狀態(tài)不斷改變,故A錯誤;
B、橡皮受到的重力豎直向下,細線對它的拉力沿水平方向,二力不是平衡力,故B錯誤;
C、手對細線施加力的作用,細線發(fā)生形變,停止用力細線能夠恢復原狀,發(fā)生的是彈性形變,故C正確;
D、橡皮在細線的拉力作用下做圓周運動,松手后拉力消失,只受到重力作用,橡皮將做拋物線運動,故D錯誤。
故選:C。
3.如圖所示,貨車內(nèi)部用細線懸掛一個小球,在行駛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小球的細線擺角不同,下列關(guān)于貨車運動情況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甲車在加速B.甲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C.乙車在剎車D.乙車在加速前進
【答案】D
【解析】(1)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特性,稱為慣性;
(2)小球不動,細線豎直向下時,說明貨車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向前擺,說明貨車在減速,小球右擺,說明貨車的速度比原來快了。
解:AB.甲圖中小球向前擺,說明汽車在減速,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速度才會向前擺,故AB錯誤;
CD.乙圖中小球向后擺,說明汽車在加速,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速度才會向后擺,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4.如圖是用力F把一木塊壓在墻面上處于靜止的示意圖,關(guān)于木塊受力分析正確的是( )
A.手對木塊的壓力和墻對木塊的彈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B.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C.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D.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對手的彈力是一對平衡力
【答案】C
【解析】木塊處于靜止,在豎直方向上受兩個力而平衡,即重力和墻對木塊的靜摩擦力;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外力F和墻對木塊的支持力,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解:A.手對木塊的壓力和墻對木塊的彈力,都在水平方向上、都作用在木塊上,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一對平衡力,故A錯誤;
B.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的重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不是一對平衡力,故B錯誤;
C.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塊的重力,都在豎直方向上、都作用在木塊上,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一對平衡力,故C正確;
D.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對手的彈力,分別作用在木塊和手上,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條件,是一對相互作用力,故D錯誤。
故選:C。
5.小剛用水平推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講臺,結(jié)果沒有推動(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講臺不受摩擦力
B.推力小于地面對講臺的摩擦力
C.用力推講臺沒推動說明講臺沒有慣性
D.講臺所受的推力與所受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答案】D
【解析】(1)當物體在另一物體的表面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之間會產(chǎn)生阻礙它們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的作用力,這個力叫摩擦力;
(2)(4)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處于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叫慣性。
解:A.用水平推力推講臺,但沒有推動,而講臺相對于地面有運動的趨勢,因此講臺受摩擦力的作用,此時的摩擦力稱為靜摩擦力,故A錯誤;
BD.用水平推力推講臺,但沒有推動,講桌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到的力為平衡力,所以在水平方向上,人對講臺的推力與地面對講臺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故B錯誤、D正確;
C.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用力推講臺沒推動說明受力平衡,而不是講臺沒有慣性,故C錯誤。
故選:D。
6.下列生活實例中,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
A.手上擦防滑粉B.滑板車安裝車輪
C.用力寫鉛筆字D.輪胎上有花紋
【答案】B
【解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用滑動摩擦代替滾動摩擦。
(2)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通過減小壓力來減小摩擦力;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力;使接觸面脫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
解:A.手上擦防滑粉,是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A不合題意;
B.滑板車安裝車輪,是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力,故B符合題意;
C.用力寫鉛筆字,是在接觸面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故C不合題意;
D.輪胎上有花紋,是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7.如圖所示一個工件隨著傳送帶一起勻速向右運動,這時工件在水平方向受力情況可能是( )
A.只受到向右摩擦力B.只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C.不受摩擦力的作用D.受的是平衡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1)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受的力是平衡力。
(2)非光滑接觸面,物體發(fā)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會產(chǎn)生摩擦力。若物體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也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就不會產(chǎn)生摩擦力。
解:工件隨著傳送帶一起勻速向右運動,工件受平衡力作用,豎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在水平方向上,工件相對于傳送帶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也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所以,工件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即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
8.如圖所示,小欣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如圖甲,使它先后兩次沿水平木板滑動相同的距離,乙圖是他兩次拉動同一木塊得到的距離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 )
A.木塊第1次受到的摩擦力較大
B.木塊第2次運動時受到的拉力較小
C.當木塊被水平拉力拉出長木板,有三分之一露出時如圖丙,其所受摩擦力與第1次相等
D.小欣第3次拉動此木塊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丁,其所受摩擦力與第2次相等
【答案】C
【解析】(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無關(guān);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只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
(3)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和拉力是平衡力,滑動摩擦力等于拉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才等于其重力。
解:A.由圖乙可知第一次的速度大于第二次,但是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速度無關(guān),故A錯誤;
B.由于兩次都是勻速直線運動,滑動摩擦力不變,故兩次拉力相等,故B錯誤;
C.當木塊被勻速拉出長木板,有三分之一露出時(如圖丙),由于壓力不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其所受摩擦力不變,即所受摩擦力與第1次相等。故C正確;
D.如圖丁,由于在木塊的上面加放了物體,水平木板受到的壓力增大。滑動摩擦力跟物體的壓力和接觸面粗糙度有關(guān),壓力變大了,滑動摩擦力肯定也變大了,故其所受摩擦力大于第2次。故D錯誤。
故選:C。
9.如圖所示,用兩塊木板P和Q擠壓兩塊磚A和B,向上提起停在空中,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木板P對磚塊A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 B.木板Q對磚塊B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下
C.兩磚塊之間有摩擦力 D.A磚塊對磚塊B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
【答案】A
【解析】當物體發(fā)生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物體受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解:將兩磚塊AB看作一個整體,AB有向下運動的趨勢,因此木板P對磚塊A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木板Q對磚塊B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故A正確,B錯誤;
兩磚塊AB無相對運動的趨勢,因此兩磚塊之間無摩擦力,故CD錯誤。
故選:A。
10.彈跳桿運動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其結(jié)構(gòu)如圖甲所示。圖乙是小明玩彈跳桿時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過程,針對此過程,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在b位置時,小明的速度達到最大值
B.a→b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越來越大,在b位置時彈力最大
C.b→c的過程中,小明一直做減速運動
D.a→b的過程中,小明一直做加速運動
【答案】C
【解析】1、同一物體彈力的大小與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guān),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性形變越大,產(chǎn)生的彈力越大。
2、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物體做加速運動,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物體做減速運動。
解:注意本題中彈簧是壓縮形變,設人站在彈跳桿上靜止時的位置為d位置,此時人的重力與彈跳桿彈簧對人的支持力相等。
A.從a→b的過程中,經(jīng)過d位置,在a→d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向上做加速運動,而在d→b的過程中,人受到的彈簧的彈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向上做減速運動,所以在d位置時,小明的速度達到最大,故A不符合題意;
B.a→b的過程中,彈簧的形變量是在逐漸減小,所以彈簧的彈力越來越小,在a位置時彈力最大,故B不符合題意;
C.b→c的過程中,彈簧沒有形變,不產(chǎn)生彈力,小明只受到與他的運動方向相反的重力的作用,所以小明一直做減速運動,故C符合題意;
D.a→d的過程中,小明受到的彈簧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所以小明做加速運動,而從d→b的過程中,人受到的彈簧的彈力小于人的重力,所以人是減速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1.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彈簧左端固定在墻壁上,右端與一金屬小球連接,O點是彈簧為原長時小球的位置?,F(xiàn)對小球施加一外力壓縮彈簧使小球到達A點,然后釋放小球,小球?qū)⒃贏B之間做往復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彈簧對小球的彈力的施力物體是小球
B.彈簧的形變?yōu)閺椥孕巫?br>C.在金屬球由O向A運動的過程中,彈簧對小球的彈力由O指向A
D.在金屬球由O向B運動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大小不變
【答案】B
【解析】(1)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叫彈力,彈力作用在與形變物體接觸的物體上。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fā)生力的作用時,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其中受到力的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了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2)能夠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
(3)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guān),在彈性限度內(nèi),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解:A.彈簧對小球的彈力是彈簧形變引起的,故此彈力的施力物體是彈簧,故A錯誤;
B.彈簧的形變能夠恢復原狀,故此形變?yōu)閺椥孕巫?,故B正確;
C.在金屬球由O向A運動的過程中,彈簧被壓縮產(chǎn)生彈力,故彈簧對小球的彈力由A指向O,故C錯誤;
D.在金屬球由O向B運動的過程中,彈簧被拉長,形變變大,故彈簧的彈力逐漸變大,故D錯誤。
故選:B。
12.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A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以及物體A的運動速度大小v隨時間t的變化情況如圖乙、丙所示。根據(jù)圖象信息可知( )
A.物體在0﹣6s內(nèi)所受的摩擦力小于拉力
B.當F=10N時,物體是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C.當t=7s時,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為12N
D.第6s后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為10N,方向水平向左
【答案】D
【解析】(1)由v隨時間t的變化圖象可知,物體在0﹣6s內(nèi)速度為零,處于靜止狀態(tài),6﹣8s物體處于加速運動狀態(tài);8s以后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由v隨時間t的變化圖象可知,當運動8s以后物體A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根據(jù)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只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可知當t=7s和第6s后時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
(2)當F=10N時,由v隨時間t的變化圖象和F﹣﹣t圖象可知,物體A可能靜止也可能左勻速直線運動。
解:A.由v隨時間t的變化圖象可知,物體在0﹣6s內(nèi)速度為零,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平衡力,摩擦力等于重力,故A錯誤;
B.由圖乙知,當F=10N時,物體可能在6s以前,處于靜止狀態(tài),也可能在8s以后,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故B錯誤;
C.當運動8s以后物體A做勻速直線運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由二力平衡條件可得:f=F=10N,
因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只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與運動的速度無關(guān),
所以,當t=7s時,物體A勻變速直線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變,為10N;故C錯誤;
D.由C知6s后物體都處于運動狀態(tài),所受摩擦力大小都為10N,與拉力方向相反,水平向左,故D正確。
故選:D。
二、填空作圖題(每空1分,共10小題,共計20分):
13.棒球比賽時向斜上方擊球,當球上升到最高點時,若所受力全部消失,球?qū)? ,球下落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因為 改變了球的運動狀態(tài)。
【答案】做勻速直線運動;重力。
【解析】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即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解:球做曲線運動,上升到最高點時,速度不為零,若此時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它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球下落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因為重力改變了球的運動狀態(tài)。
故答案為:做勻速直線運動;重力。
14.如圖所示,F(xiàn)1=21N,F(xiàn)2=15N,這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為 N,合力的方向與 (選填“F1”或“F2”)的方向相同。
【答案】6;F1。
【解析】根據(jù)力的合成計算合力的大小,即同一直線上同方向二力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同一直線反方向二力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差,合力的方向與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解:由圖可知,同一直線上反方向的兩個力,合力等于二力之差,已知F1=21N,F(xiàn)2=15N,這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為F=F1﹣F2=21N﹣15N=6N。
合力的方向與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即合力的方向與F1的方向相同。
故答案為:6;F1。
15.如圖所示,兩個物體甲和乙通過細繩與彈簧連接在一起,甲重20N放在地面上,乙重8N被吊在空中,它們均保持靜止,若不計彈簧及細繩的重量及摩擦,乙物體受到的合力為 N,甲物體對地面的壓力為 N。
【答案】0;12。
【解析】先對乙進行受力分析,乙物體靜止屬于平衡狀態(tài),受平衡力,受合力為0,再由平衡條件求出彈簧受到的拉力;然后對甲進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條件可求出甲對地面的壓力。
解:因為乙物體也處于靜止狀態(tài),物體乙受豎直向下的重力G乙=8N,豎直向上的彈簧的拉力F而靜止,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乙物體受到的合力為0N。
由平衡條件得,F(xiàn)=G乙=8N,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則彈簧受到的拉力為8N;
物體甲受豎直向下的重力G甲=20N、豎直向上的彈簧的拉力F=8N、豎直向上的地面的支持力FN作用而靜止,處于平衡狀態(tài),
由平衡條件得:G甲=F+FN,F(xiàn)N=G﹣F甲=20N﹣8N=12N.甲物體對地面的壓力與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因此,甲物體對地面的壓力也是12N。
故答案為:0;12。
16.將重為5N的皮球豎直向上扔出,皮球在豎直向上運動的過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為1N,則皮球受到的合力大小為 N.若皮球在豎直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也是1N,則皮球受到的合力大小為 N。
【答案】6;4。
【解析】對足球受力分析,根據(jù)足球的受力情況求出其所受合力;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方法: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如果方向相同,則合力大小等于兩個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與分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兩個力的方向相反,合力大小等于兩個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與較大力的方向相同。
解:足球受豎直向下的重力G=5N,空氣阻力f=1N;
(1)足球上升過程中,空氣阻力豎直向下,足球受到的合力F合=G+f=5N+1N=6N;
(2)足球下降過程中,空氣阻力豎直向上,足球受到的合力F合′=G﹣f=5N﹣1N=4N;
故答案為:6;4。
17.如圖所示,小物塊A和彈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彈簧左端固定于豎直墻面。向左移動物塊A并壓縮彈簧至B處,靜止釋放物塊A,當物塊離開彈簧后物塊受到 個力,最后物塊的運動速度將 。(選填“變大”、“變小”、“不變”)
【答案】2;不變。
【解析】水平面光滑時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物體離開彈簧后不再受彈簧的推力,由于慣性而繼續(xù)運動;
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分析物體離開彈簧后的運動情況。
解:物體離開彈簧后不受彈簧的推力,由于水平面光滑所以物塊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故離開彈簧后只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物塊離開彈簧后,因水平面光滑,它在水平方向不受力,故物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2;不變。
18.如圖所示,在11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勻速向右運動的過程中,物體B相對于地面靜止,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4N,則B所受滑動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選填“左”或“右”),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為 N。
【答案】右;7。
【解析】物體B處于平衡狀態(tài),據(jù)此判斷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根據(jù)摩擦力的概念可判斷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對A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力的平衡條件進一步確定地面對A的摩擦力大小。
解: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4N,則彈簧測力計對B的拉力為4N,方向向左;B水平方向上受拉力和摩擦力,由二力平衡可得,摩擦力與拉力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摩擦力大小為4N,方向水平向右;
以A為研究對象,它受到向右的拉力為11N,同時受到地面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和物體B對它向左的摩擦力,根據(jù)力的平衡條件可知,地面對物體A的摩擦力為11N﹣4N=7N;
故答案為:右;7。
19.如圖所示,A的重力是10N,B的重力是30N,物體B在彈簧測力計的拉動下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繩子的拉力F2為5N,地面對B的摩擦力為8N,若不計彈簧測力計和繩子重力、忽略繩子和滑輪之間的摩擦,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 N,若增大拉力F1,A與B之間的摩擦力將 (選填“不變”/“變大”/“變小”)。
【答案】18;不變。
【解析】物體B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A向左也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A受到B對A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和繩子對物體A的拉力F2處于平衡狀態(tài),二力大小相等,據(jù)此求出繩子對物體A的拉力;B對A的摩擦力和A對B的摩擦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對B物體受力分析可知,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1、A對B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和地面對B施加的摩擦力,根據(jù)平衡狀態(tài)合力為零求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與外力大小無關(guān)。
解:物體B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A向左也做勻速直線運動,
因物體A受到B對A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和繩子對物體A的拉力F2處于平衡狀態(tài),二力大小相等,
所以,繩子對物體A的拉力F2=fBA=5N,
因B對A的摩擦力和A對B的摩擦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所以,A對B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AB=fBA=5N,
因同一根繩子的拉力不變,
所以,繩子對B物體的拉力也為5N,
對B物體受力分析可知,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1、A對B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和地面對B施加的摩擦力以及繩子對B的拉力,
此時B處于平衡狀態(tài),合力為零,則F1=F2+fAB+fB=5N+5N+8N=18N。
若增大拉力F1,A與B之間的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外力F1增大時,摩擦力將不變。
故答案為:18;不變。
20.如圖甲所示,用一拉力傳感器(能感應力大小的裝置)水平向右拉水平面上的重物,乙圖為拉力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像,丙圖為重物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像。根據(jù)圖中所給信息可知:第4s時,重物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N,第8s時,重物所受合力大小為 N。
【答案】5.5;0.4。
【解析】(1)由v﹣t圖像可知第4s時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對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根據(jù)F﹣t圖像讀出拉力的大小即為摩擦力的大?。?br>(2)由v﹣t圖像可知第5~7s時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對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根據(jù)F﹣t圖像讀出拉力的大小即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由v﹣t圖像可知第8s時物體做加速運動,受到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根據(jù)滑動摩擦力只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與速度的大小無關(guān)可知摩擦力的大小,根據(jù)拉力與摩擦力的大小求出此時的合力。
解:(1)由v﹣t圖像可知,第4s時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對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
由F﹣t圖像,此時拉力的大小為5.5N,即摩擦力的大小為5.5N;
(2)由v﹣t圖像可知,第5~7s時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對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
由F﹣t圖像可知,此段時間拉力的大小為5.1N,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5.1N;
由v﹣t圖像可知,第8s時物體做加速運動,受到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
因滑動摩擦力只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與速度的大小無關(guān),
所以,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5.1N,
由F﹣t圖像知此時的拉力為5.5N,則合力為:F合=5.5N﹣5.1N=0.4N。
故答案為:5.5;0.4。
21.如圖所示,三塊相同的磚被壓在兩塊豎直方向的木板之間。設每塊磚的重力為G,則A與左板間的摩擦力大小為 ,A與B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 。
【答案】1.5G;0.5G。
【解析】先以三塊磚組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平衡條件求左板對A的摩擦力,B處于靜止狀態(tài),再對B進行受力分析應用平衡條件計算出A與B之間摩擦力的大小。
解:先以三塊磚組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豎直方向受左右兩側(cè)板的向上的靜摩擦力和重力,設左右兩側(cè)板的靜摩擦力均為f,
則2f=3G,得f=1.5G,
對B受力分析,A對B的摩擦力和C對B的摩擦力相等,
由平衡條件:2fAB=G,得fAB=0.5G。
故答案為:1.5G;0.5G。
22.作圖題:
(1)木塊A沿著斜面向上運動如圖,請在圖中作出木塊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示意圖。
【答案】見解析。
【解析】力的示意圖是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要素表示出來,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解:木塊A沿著斜面向上運動,所受滑動摩擦力平行于斜面向下,作用點在接觸面上?;瑒幽Σ亮Φ氖疽鈭D如圖所示:
(2)如圖所示,一粗糙水平傳送帶始終以v勻速運動(順時針),現(xiàn)將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輕放于A端,請作出物體剛放入傳送帶時,傳送帶對物體的摩擦力f。
【答案】見解析。
【解析】傳送帶水平向右勻速運動,物體豎直輕放在該傳送帶上的瞬間,相對于傳送帶向左運動,故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據(jù)此根據(jù)力的示意圖的畫法作圖。
解:由于傳送帶以速度v勻速直線運動,物體豎直輕放在該傳送帶上的一瞬間,物體相對于傳送帶向左滑動,所以物體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過物體的重心,沿水平向右的方向畫一條有向線段,用f表示,如圖所示: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3小題,共計22分):
23.小強和小紅利用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二力平衡條件。他們實驗時發(fā)現(xiàn),當分別往左、右兩盤放入質(zhì)量相等的鉤碼時,木塊A處于靜止狀態(tài),若再往右盤中增加一個鉤碼后,木塊A仍處于靜止狀態(tài);經(jīng)過思考,小強用小車B替換了木塊A再進行實驗,如圖乙所示;同時,小紅用硬紙板C替換了木塊A再進行實驗,如圖丙所示。
(1)關(guān)于他們的改進方案:用小車B及硬紙板C替換木塊A,是為了 。
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
B.小卡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材料
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zhuǎn)
(2)小紅將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兩端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 ,并通過調(diào)整 來改變拉力的大小。
(3)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扭轉(zhuǎn)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選填“能”或“不能”)平衡,此實驗說明兩個力使物體平衡時,這兩個力要在 。
【答案】(1)A;(2)相反;鉤碼數(shù)量;(3)不能;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解析】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答題: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在探究時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探究二力平衡時,驗證兩個力需要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可以把小卡片扭轉(zhuǎn)一個角度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根據(jù)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分析小明與小華的實驗設計的優(yōu)劣。
解:(1)小卡片重力小,懸在空中不受摩擦力影響;小車與地面之間是滾動摩擦,摩擦較小,而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塊和桌面之間存在較大摩擦力,實驗要受到摩擦力影響,故選A;
(2)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的作用是使兩個拉力的方向相反,可通過調(diào)整鉤碼的數(shù)量來改變拉力的大小;
(3)小華將小卡片扭轉(zhuǎn)一個角度,兩個拉力不在同一直線上,則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二力平衡的條件之一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故答案為:(1)A;(2)相反;鉤碼數(shù)量;(3)不能;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24.如圖甲所示,木塊、斜面和水平面都比較平滑,當木塊從斜面頂端的不同高度下滑時,在水平面上可以滑行不同的距離。具體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1)木塊在斜面上某一高度靜止時,具有 能,松手后木塊從斜面上滑下,最終停在水平面的某處。如圖甲。請在坐標系中描點并作出水平面滑行距離s與釋放高度h的關(guān)系圖線,并得出表格中第4次實驗時,木塊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s= m。
(2)小明想用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小明將棉布、毛毯和毛巾分別平鋪在斜面底端的水平面上,讓同一木塊從斜面的 (相同/不同)的高度自由滑下,觀察木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來判斷棉布、毛毯和毛巾產(chǎn)生阻力的大小。小華當場否決了小明的想法,因為木塊滑到斜面底端時容易向前翻倒。
(3)為了解決木塊翻倒問題,小華設計了如圖丙所示的方案,在斜面與水平面上都鋪上了棉布、毛毯和毛巾。小明當場否決了小華的想法,因為當鋪墊材料較粗糙時,木塊 (選填“容易”或“不容易”)下滑。
(4)在小華設計的基礎上,小明將木塊改成小車,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如圖丁所示,通過觀察小車在水平面上的距離就可以判斷摩擦力的大小。小華認為這種判斷有誤,因為對于不同的鋪墊材料,小車到達斜面底部時 。
(5)在小華的建議下,小明將實驗設計成如圖戊所示,把各材料都平鋪在斜面底端的水平面上,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 ,就可以判斷各摩擦力的大小。
(6)實驗的結(jié)論是:其他條件相同時,摩擦力越小,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越 。進一步推理可知,力是 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答案】(1)重力勢;(2)見下圖;2.5;(2)相同;(3)不容易;(4)的速度不同;(5)小車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移動的距離的大小;(6)遠;改變。
【解析】(1)高處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畫出圖像;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和圖像判斷出表格中第4次實驗時木塊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s;
(2)探究阻力大小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需要控制物體的初速度相同,通過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改變阻力的大小;
(3)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是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4)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分析解答;
(5)根據(jù)轉(zhuǎn)換法分析解答;
(6)棉布、毛毯和毛巾的粗糙程度不同,同一小車在粗糙程度越小的材料表面運動時受到的力越小,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越遠;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解:(1)高處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所以木塊在斜面上某一高度靜止時,具有重力勢能;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描點畫出圖像,如下圖所示:
由表格數(shù)據(jù)知水平面滑行距離s與釋放高度成正比,且水平面滑行距離s與釋放高度的比值為5,所以表格中第4次實驗時木塊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為:s=2.5m;
(2)實驗中讓同一木塊從斜面的相同的高度自由滑下,使木塊到達水平面的速度相同,通過觀察木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來判斷棉布、毛毯和毛巾產(chǎn)生阻力的大小;
(3)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是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壓力大小相同時,當鋪墊材料較粗糙時,滑動摩擦力大,木塊不容易下滑;
(4)為了使小車到達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需要讓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題中小華在斜面與水平面上都鋪上了棉布、毛毯和毛巾,這樣對于不同的鋪墊材料,小車受到的摩擦力不相同,到達斜面底部時的速度也不同;
(5)實驗中通過觀察小車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移動的距離的大小來判斷出阻力的大小,這用到了轉(zhuǎn)換法;
(6)實驗的結(jié)論是:其他條件相同時,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運動的距離越遠;進一步推理出的結(jié)論是:運動的小車不受阻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將不變,永遠運動下去,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故答案為:(1)重力勢;(2)見上圖;2.5;(2)相同;(3)不容易;(4)的速度不同;(5)小車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移動的距離的大??;(6)遠;改變。
25.完成下列兩個實驗:
(1)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課上,小芳和小華同學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兩種實驗方案
①在小芳設計的甲,乙、丙實驗中,通過觀察海綿的 來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用于以下 (選填序號)實驗中。
A.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B.滑塊從斜面上滑下,通過其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②比較乙圖和丙圖所示實驗現(xiàn)象,可以得到壓力的作用效果與 的大小有關(guān)。
③小華根據(jù)丁圖的兩次實驗得出: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顯。小芳卻指出該實驗結(jié)論是錯誤的,理由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控制 相同。
(2)小明用如圖2所示的裝置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沿水平方向做 直線運動,利用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對 (選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來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比較圖2中 兩圖所示實驗現(xiàn)象,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大小有關(guān)。比較甲圖和丙圖所示實驗可知: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 (選填“大”或“小”)。
③在實驗結(jié)束后,小明改用拉力傳感器水平拉動木塊由靜止變?yōu)閯蛩僦本€運動,得到了拉力F隨時間t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3所示,0~3s時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分析圖像可知:當木塊所受的拉力F=4.1N,則木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 (選填序號)。
B.4N C.4N或者4.1N
【答案】(1)①凹陷程度;B;②受力面積;③被壓物體;(2)①勻速;平衡力;②甲、乙;大;③B。
【解析】(1)①本實驗通過海綿的凹陷程度來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轉(zhuǎn)換法;
②③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guān),實驗時應采用控制變量法;
(2)①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②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研究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guān)系時,要控制另外一個因素不變,根據(jù)圖中現(xiàn)象得出結(jié)論;
③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
解:(1)①實驗中通過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轉(zhuǎn)換法:
A.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研究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B.滑塊從斜面上滑下,通過其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采用了轉(zhuǎn)換法;
②比較乙圖和丙圖所示實驗現(xiàn)象可知,壓力大小相同,受力面積的大小不同,海綿的凹陷程度不同,則可以得到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guān);
③根據(jù)圖示的實驗可知,兩次實驗中的被壓物體是不同的,則力的效果不同,故實驗中的錯誤是:沒有控制被壓物體相同;
(2)①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在滑動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與拉力都作用在木塊上,是一對平衡力;
②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要控制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的大小,故進行甲、乙兩次實驗;根據(jù)圖像可知,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③由圖像戊分析可知,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滑動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可知,這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滑動摩擦力為4N,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與拉力的大小無關(guān),故拉力F=4.1N,則木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4N。
故答案為:(1)①凹陷程度;B;②受力面積;③被壓物體;(2)①勻速;平衡力;②甲、乙;大;③B。
四、計算題(26小題6分,27小題8分,28小題8分,共3小題,共計22分):
26.一輛總質(zhì)量為500kg的小車靜止在水平路面上,當用100N水平拉力拉小車時小車未動,用更大的力拉小車,使小車在水平路面上運動,運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車重的0.06倍,若g取10N/kg,求:
(1)用100N水平拉力拉小車未動時,小車受到的阻力有多大?
(2)小車運動時,當水平拉力為多大時,小車恰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1)小車靜止時,用200N水平拉力拉小車,小車受到的阻力為100N;
(2)當水平拉力為300N時,小車恰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析】當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此時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據(jù)此來對力的大小做出相應的計算與判斷。
解:(1)當小車靜止時,小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與拉力大小相同,是一對平衡力,故阻力的大小為100N;
(2)由此題知,在水平路面上運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車重的0.06倍,故當小車恰能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小車受到的拉力:
F=f=0.06G=0.06mg=0.06×500kg×10N/kg=300N。
答:(1)小車靜止時,用200N水平拉力拉小車,小車受到的阻力為100N;
(2)當水平拉力為300N時,小車恰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27.如圖,質(zhì)量均為2kg的長方體木塊A、B靜止在粗糙水平桌面,用大小為10N的水平推力F作用在A的一端,使兩木塊一起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物體運動時所受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間的壓力成正比,比例系數(shù)為k,g取10N/kg。
(1)求AB運動時整體所受摩擦力的大??;
(2)求比例系數(shù)k的大??;
(3)求木塊A對B的推力大小。
【答案】(1)AB運動時整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10N;(2)比例系數(shù)k的大小為0.25;
(3)木塊A對B的推力大小為5N。
【解析】(1)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據(jù)此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
(2)物體對地面的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根據(jù)G=mg求出物體AB的總重力,再利用物體運動時所受滑動就摩擦力與物體間的壓力成正比求出比例系數(shù)k的大??;
(3)隔離對B分析,結(jié)合力的平衡求出木塊A對B的彈力大小。
解:(1)因為木塊AB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AB受到的推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則整體受到的摩擦力f=F=10N;
(2)整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力:F′=G總=m總g=(2kg+2kg)×10N/kg=40N,
由題意可知滑動摩擦力f=kF′,所以:k=fF′=10N40N=0.25;
(3)設A對B的推力為F″,B受到的摩擦力為f″,
因B對桌面的壓力是整體對桌面壓力的一半,所以f″=12f=12×10N=5N,
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可知木塊A對B的推力:F″=f″=5N。
答:(1)AB運動時整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10N;(2)比例系數(shù)k的大小為0.25;
(3)木塊A對B的推力大小為5N。
28.科學研究表明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發(fā)生相對滑動時,接觸面上產(chǎn)生的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它們之間壓力的大小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為f滑=kF壓.k指摩擦系數(shù),為小于1的正數(shù);當相互接觸的兩物體的材料均不變時,k的大小不發(fā)生改變;當相互接觸的兩物體的材料改變時,k的大小將改變。現(xiàn)有三種不同的硬質(zhì)材料做成的長方體物體A(重量20N)、B(重量10N)和C(重量100N),A、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kA=0.3,B、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kB未知。將A、C如圖甲放在水平地面上時,用水平推力F1恰好使A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將A、B和C如圖乙放在水平地面上時,用大小為8N的水平推力F2恰好使A、B一起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1)如圖甲,水平推力F1的大小為多少?
(2)如圖乙,B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多少?
(3)如圖丙,將物體C豎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壓力F3將 A、B重疊壓在C的表面上,且 A、B一起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A、B間不發(fā)生相對滑動),則水平壓力F3的大小為多少?
【答案】(1)如圖甲,水平推力F1的大小為6N;(2)如圖乙,B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2N;
(3)如圖丙,水平壓力F3的大小為150N。
【解析】(1)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等于其重力,據(jù)此求出A對C的壓力,又知A、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利用f滑=kF求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再利用二力平衡得出平推力F1的大小;
(2)利用二力平衡得出A和B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進而可求B受到摩擦力;
(3)利用f滑=kF求出B、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然后利用二力平衡得出A和B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再利用f滑=kF計算水平壓力F3的大小。
解:(1)如圖甲,長方體物體A對C的壓力:FA=GA=20N,
則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fA=kAFA=0.3×20N=6N,
A在C的表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
所以,水平推力為:F1=fA=6N;
(2)如圖乙,A、B一起在 C 的表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
則水平推力F2等于A和B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合力,且fA仍為6N,
故B受到摩擦力:fB=F2﹣fA=8N﹣6N=2N;
(3)在乙圖中,由f滑=kF可得,B、C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kB=fBFB=fBGB=2N10N=0.2;
如圖丙,A、B一起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A、B 間不發(fā)生相對滑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
則AB受到的滑動摩擦力:fAB=GA+GB=20N+10N=30N,
由f滑=kF可得,水平壓力:F3=fABkB=30N0.2=150N。
答:(1)如圖甲,水平推力F1的大小為6N;(2)如圖乙,B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2N;
(3)如圖丙,水平壓力F3的大小為150N。題型
選擇題
填空作圖題
實驗題
計算題
總計
題數(shù)
12
10
3
3
28小題
分數(shù)
36
20
22
22
100分
得分
序號
1
2
3
4
5
6
釋放高度h/m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水平面滑行距離s/m
1.00
1.50
2.00
3.00
3.50
題型
選擇題
填空作圖題
實驗題
計算題
總計
題數(shù)
12
10
3
3
28小題
分數(shù)
36
20
22
22
100分
得分
序號
1
2
3
4
5
6
釋放高度h/m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水平面滑行距離s/m
1.00
1.50
2.00
3.00
3.50
相關(guān)試卷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1.1 功單元測試綜合訓練題,共3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下冊7.1 力單元測試復習練習題,共3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下冊9.1 壓強優(yōu)秀單元測試課后復習題,文件包含95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第9章《壓強》單元測試B卷解析版docx、95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第9章《壓強》單元測試B卷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4頁, 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