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教案及反思
展開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教案及反思,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自主探究,拓展探究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教學目標】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2.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地震等地質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教學難點】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地震等地質現(xiàn)象。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復習導入,地球上海陸輪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陸漂移引起的,大陸為什么會發(fā)生漂移呢?由此導入板塊的運動。
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
學習活動 認識板塊運動
【自主探究】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1.學生讀課本P41頁文字內容,讀圖2.21,完成以下任務:
(1)說一說:
①板塊構造學說是怎樣提出來的?
②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2)看一看:
①圖2.22中,全球主要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②板塊之間的運動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3)想一想:板塊內部、板塊交界處的地殼活動是否一樣?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如下:
①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②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④板塊在不斷運動,板塊之間或張裂或碰撞。
⑤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板塊之間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2.學生讀課本P42頁圖2.23,完成以下任務:
(1)板塊碰撞在陸地上常形成山脈,讀出圖中的兩大山系。
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在圖中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柴R拉雅地帶。
【拓展探究】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質現(xiàn)象。
1.學生完成課本P43頁,P44頁活動。
(1)①紅海位于板塊的張裂地區(qū),不斷擴張。
②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形成山脈。
③地中海位于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不斷縮小。
(2)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①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斷縮??; ②兩大板塊繼續(xù)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③兩大板塊壓在一起使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塊擠入亞歐板塊下方,板塊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2.教師引導學生討論:①大西洋會變大還是會縮?。孔兇?②太平洋會變大還是會縮?。靠s小
3.教師引導學生再讀P42頁圖2.22,注意以下容易搞錯的知識。
①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大洋洲大陸都在印度洋板塊上。
②太平洋板塊是純海洋板塊。
③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是由于印度尼西亞處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處。
④中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之間。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見學生用書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1.本節(jié)課的收獲:
2.本節(jié)課還存在的疑惑:
相關教案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共5頁。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優(yōu)秀教學設計,共1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課堂練習,板書設計,作業(yè)布置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優(yōu)秀教學設計及反思,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教案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