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第一冊分層作業(yè)課件(30份)
- 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單元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測評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 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單元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第一節(jié)第一課時自然災害及其常見類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層作業(yè)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 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單元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第一節(jié)第二課時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層作業(yè)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 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單元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第二節(jié)自然災害的防避分層作業(yè)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 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測評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中測評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展開
這是一份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中測評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共38頁。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共23題,每題2分,共46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2022年9月13日發(fā)布公告,國際永久編號為529729號的小行星以西北大學命名,稱為“Xida”星。該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繞日運行周期約為5.3年。如圖為太陽系部分行星繞日公轉(zhuǎn)示意圖。據(jù)此回答1~3題。
1. “Xida”星軌道位于(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圖示中有五顆行星,其中位于地球與太陽之間的是地內(nèi)行星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是火星,其次是木星,該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所以位于圖中④位置。故選D。
2. 天文學家推測“Xida”星無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根本原因是該小行星( )
A.距離太陽太近B.質(zhì)量、體積較小C.公轉(zhuǎn)周期太短D.大氣層太厚
[解析] “Xida”星距離太陽比日地距離要遠,A錯誤;“Xida”星是小行星帶中的一個小行星,質(zhì)量、體積較小,無法吸引大氣層,無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B正確,D錯誤;“Xida”星公轉(zhuǎn)周期長于地球,C錯誤。故選B。
3. 圖中級別最低的天體系統(tǒng)是( )
A.地月系B.太陽系C.銀河系D.可觀測宇宙
[解析] 太陽系范圍包括地月系,銀河系包括太陽系,可觀測宇宙包括銀河系,所以圖中級別最低的天體系統(tǒng)是地月系。故選A。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nèi)蒙古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預警中心提供空間天氣預報及影響評估服務,保障了航天器發(fā)射、在軌運行及返回的安全。如圖為“神舟十四號”返回主要階段示意圖。據(jù)此回答4~6題。
4. 最可能對返回指令的發(fā)送與接收產(chǎn)生干擾的是( )
A.太陽輻射B.月球引力C.太陽活動D.地球運動
[解析] “神舟十四號”飛船位于太空,返回指令的發(fā)送與接收需要通過電磁波傳遞,而太陽活動強烈時,會嚴重擾動地球磁場和大氣層,對導航和空間信號產(chǎn)生影響。故選C。
5. 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預警中心可以提供的服務有( )
①預報出艙時間窗口,保障航天員出艙安全②清除太空飛行碎片,保障航天器安全運行③觀測太陽日冕活動,保障電子元件少受干擾④預測高空風向風速,保障返回艙準確著陸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 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預警中心通過對宇宙空間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提供空間天氣預報及影響評估服務,預報出艙時間窗口,保障航天員出艙安全;觀測太陽日冕活動,保障電子元件少受干擾,保障航天器發(fā)射、在軌運行及返回的安全,①③正確。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預警中心位于地球表面,無法清除太空飛行碎片,②錯誤。地球高層大氣空氣密度很小,處于無風狀態(tài),④錯誤。故選B。
6. “神舟十四號”返回地球過程中( )
A.①至③點,經(jīng)過若干電離層B.③至④點,大氣密度逐漸變小C.④至⑤點,大氣溫度逐漸降低D.⑤點所在大氣層以平流運動為主
[解析] ①至③點,位于高層大氣,存在若干電離層,A正確。③至④點,高度逐漸下降,大氣密度逐漸變大,B錯誤。④至⑤點,從高層大氣至對流層,大氣溫度變化波動較大,C錯誤。⑤點所在大氣層為對流層,對流運動旺盛,D錯誤。故選A。
如圖為地理實踐小組繪制的某地地層柱狀剖面圖。據(jù)此回答7~8題。
7. 地層⑤形成的地質(zhì)年代為( )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前寒武紀
[解析] 圖示地層⑤中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于海洋無脊椎動物。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生代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發(fā)展的時代。故選C。圖示地層⑤中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于海洋無脊椎動物。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生代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發(fā)展的時代。故選C。
8. 關(guān)于圖中地層的推論,可能性最大的是( )
A.地層①形成時期氣候溫暖濕潤B.地層②形成時期流水搬運作用弱C.地層③形成于溫暖深海環(huán)境D.地層④的形成時期最早
[解析] 圖中地層①含粉砂和煤炭,粉砂分布于海濱、河流及湖泊沉積物中,且煤層主要由森林植被經(jīng)長期地質(zhì)作用形成,所以①時期氣候溫暖濕潤,A正確。地層②含礫石,說明流水搬運能力強,B錯誤。地層③含珊瑚化石,珊瑚生長在溫暖的淺海環(huán)境,C錯誤。地層⑤位于最底層,所以形成時期最早,D錯誤。故選A。
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測定,2022年10月16日16時54分在新疆巴楚發(fā)生了里氏5.1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圖甲為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示意圖,圖乙為此次地震時離震中距離不同的各地觀測站測得的地震波傳播時間變化圖。據(jù)此回答9~10題。
9. 此次地震的震源發(fā)生在圖甲中的( )
A.①B.②C.④D.⑤
[解析] 已知震源深度為17千米,由圖甲可知,陸殼的平均厚度為33 km,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發(fā)生在地殼,為圖甲中的①,A選項正確;②為上地幔的頂部,④為地幔,⑤為外核,B、C、D選項錯誤。故選A。
10. 關(guān)于此次地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W2傳播速度慢,為縱波B.地震波W1能通過①和②,不能通過③和④C.地震時人們最初感受到的上下顛簸是由W2所致D.W1和W2在莫霍面附近時傳播速度最大
[解析] 根據(jù)圖乙可知,W2的傳播速度比W1快,為縱波,A選項錯誤;W1為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③為軟流層,巖石部分熔融,④為軟流層下的地幔,為固體,可以穿過,B選項錯誤;縱波傳播速度快,為上下波動,C選項正確;縱波和橫波在古登堡面附近傳播速度達到最大,D選項錯誤。故選C。
圖1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圖2為北京2022年11月21日、22日天氣示意圖。據(jù)此回答11~13題。
11. 北京秋冬季節(jié)相較于其他季節(jié)平均溫度較低的根本原因是( )
A.①較弱B.③較弱C.④較弱D.⑤較強
[解析] 秋冬季節(jié)氣溫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較弱,即①較弱。故選A。
12. 與21日相比,22日氣溫日較差變化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減弱,③增強B.②增強,④減弱C.②增強,③減弱D.②減弱,③增強
[解析] 21日是小雪和多云天氣,22日是晴朗天氣,晴朗天氣晝夜溫差大。晴朗天氣云量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②較強,地面輻射③較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較多升溫較快,白天氣溫較高;夜晚大氣逆輻射④弱,對地面保溫作用弱,夜晚氣溫低。②增強,④減弱,故晝夜溫差較大。故選B。
13. 實現(xiàn)低碳生活會使圖1中的( )
A.①增強B.②減弱C.④減弱D.⑤增強
[解析] ①為未進入大氣層的太陽輻射,與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沒有關(guān)系,A錯誤;②為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⑤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實現(xiàn)低碳生活,會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增加大氣透明度,使得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B、D錯誤;④為大氣逆輻射,實現(xiàn)低碳生活會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而使得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減少,大氣逆輻射減弱,C正確。故選C。
下圖為甲、乙兩地等壓面分布示意圖。據(jù)此回答14~15題。
14. 造成甲、乙兩地等壓面形態(tài)差異顯著的根本原因是兩地( )
A.海陸分布不均B.地面受熱不均C.海拔差異D.物理性質(zhì)差異
[解析] 讀圖并結(jié)合熱力環(huán)流相關(guān)知識可知,圖甲中A點氣壓值較B、C兩點高,是由于A點氣溫低于B、C兩點,氣流受冷收縮下沉導致的等壓線彎曲;圖乙中D點氣壓值較E、F兩點低,是由于D點溫度高于E、F兩點,氣流受熱膨脹上升導致的等壓線彎曲,故造成甲、乙兩地等壓面形態(tài)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兩地地面受熱不均,B正確;海陸分布不均、下墊面存在物理性質(zhì)差異,導致比熱容大小不同,升溫速度有差異,是地面冷熱不均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A、D錯誤;甲、乙兩地都在同一水平面上,無海拔差異,C錯誤。故選B。
15. 下列與熱力環(huán)流有關(guān)的詩句是( )
A.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B.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C.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D.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解析] 夜間河谷溫度高,氣流上升,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jié),容易成云致雨,故山谷地區(qū)夜雨較多,即“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熱力環(huán)流有關(guān),A正確;“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指的是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B錯誤;“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指的是日出時江水對太陽的散射和春日江水顏色變化,C錯誤;“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指的是秋季夜間大氣逆輻射弱,易形成露水,D錯誤。故選A。
某地理研學小組通過如圖所示裝置,進行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模擬實驗。據(jù)此回答16~17題。
16. 該實驗不能模擬出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是( )
A.下滲B.水汽輸送C.降水D.蒸發(fā)
[解析] 讀圖可知,該實驗裝置用托盤表示下墊面,托盤中水無法下滲,因此該實驗不能模擬出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是下滲,A正確。燒瓶內(nèi)水被酒精燈加熱后,水汽蒸發(fā),模擬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是蒸發(fā),D與題意不符,D錯誤。水汽被電扇吹走,模擬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是水汽輸送,B與題意不符,B錯誤。冰塊使玻璃板溫度降低,水汽遇玻璃板凝結(jié)下落,模擬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是降水,C與題意不符,C錯誤。故選A。
17. 若要在單位時間內(nèi)增加托盤中的水量,可行的做法有( )
①換成面積更大的托盤②換成更長的玻璃導管③換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燈④玻璃板上多放置些冰塊
[解析] 托盤中的水量來自玻璃板上水汽凝結(jié)下落,與托盤大小無關(guān),①錯誤。換成更長的玻璃導管不利于燒瓶內(nèi)水汽輸出,水汽來源少,②錯誤。換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燈,可以使燒瓶內(nèi)水被加熱的速度變快,水汽供應變多,水汽凝結(jié)變多,③正確。玻璃板上多放置些冰塊,玻璃板溫度降低,利于水汽凝結(jié),④正確。故選D。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下圖為不同緯度海區(qū)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圖。據(jù)此回答18~19題。
18. 甲、乙、丙三個海區(qū)緯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確的是( )
A.甲、乙、丙B.丙、甲、乙C.丙、乙、甲D.乙、丙、甲
[解析] 高緯度地區(qū)海水中往往存在一個冷中間層,三地中只有丙地有冷中間層,緯度最高;甲海區(qū)海水表層的水溫遠高于乙海區(qū),所以甲地緯度比乙地低。三個海區(qū)緯度由高到低排序為丙、乙、甲。故選C。
19. 丙海區(qū)冷中間層的形成,解釋合理的是( )
A.高緯度海區(qū),冬季冷卻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B.中緯度海區(qū),冬季冷卻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C.高緯度海區(qū),夏季冷卻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D.低緯度海區(qū),冬季冷卻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
[解析] 冷海水密度更大,冷中間層在海水表層之下附近說明冷中間層海水是由表層冷卻的海水因密度較大下沉而形成的,而海水發(fā)生冷卻時是在冬季,高緯海區(qū)海水冬季冷卻更為明顯。故選A。
如圖為理想大陸周圍洋流分布的模式圖。讀圖回答20~21題。
20. 屬于暖流的洋流有( )
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④⑥D(zhuǎn).③⑤⑥
[解析] 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大陸(大洋)東西岸的洋流性質(zhì)的差異:中低緯度大陸東岸(大洋西岸)是暖流,大陸西岸(大洋東岸)是寒流;中高緯度大陸東岸(大洋西岸)是寒流,大陸西岸(大洋東岸)是暖流。根據(jù)圖中的洋流的位置和方向分析:①是暖流,②是寒流,③是寒流,④是暖流,⑤是寒流,⑥是暖流。屬于暖流的洋流有①④⑥。故選C。
21. 下列洋流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A.由甲處向西橫渡海洋航行速度較快B.丁處郵輪向東航行速度最快C.丙處輪船向南航行速度快D.乙處若發(fā)生油輪泄漏事故,油污主要向東擴散
[解析] 結(jié)合圖示可知,由甲處向西橫渡海洋航行是逆流航行,速度較慢,A錯誤;丁處郵輪向東航行,位于低緯大洋環(huán)流圈內(nèi),并沒有順洋流或逆洋流運動,B錯誤;丙處輪船向南航行,是逆流航行,速度較慢,C錯誤;乙處若發(fā)生油輪泄漏事故,油污受洋流影響主要向東擴散,D正確。故選D。
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地上,有一種生長極其緩慢的綠色墊狀植物(如圖)。該植物葉面覆蓋著蠟質(zhì)層,緊密并貼近地面或巖石生長。據(jù)此回答22~23題。
22. 該植物葉面覆蓋著蠟質(zhì)層的作用是( )
A.保持植物溫度B.增強抗風能力C.減少水分蒸發(fā)D.減弱光合作用
[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植物表面覆蓋蠟質(zhì)層主要是為了增加對于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減弱植物葉片的溫度,減少水分蒸發(fā),A錯誤,C正確。與抗風能力、光合作用關(guān)系不大,B、D錯誤。故選C。
23. 根據(jù)該植物的生長特征推測當?shù)? )
①多大風②氣溫低③濕度大④光照弱
[解析] 由材料信息“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地上,有一種生長極其緩慢的綠色墊狀植物”可知,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地上,海拔高,氣溫低,②正確;由“該植物葉面覆蓋著蠟質(zhì)層,緊密并貼近地面或巖石生長”可知,植物葉面覆蓋著蠟質(zhì)層是因為海拔高,太陽輻射強,光照強,濕度小,減少水分蒸發(fā),③④錯誤;貼近地面或巖石生長,是為了適應高山地區(qū)多大風的條件,增強抗風能力,①正確。故選A。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54分。
24.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 太陽能的開發(fā)利用無處不在,如太陽能路燈。低碳經(jīng)濟已悄然融入百姓生活。材料二 如圖為我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
(1)根據(jù)材料二,描述我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的總體特征。(6分)
[答案] 我國年太陽總輻射量總體上分布不均;大體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nèi)陸逐漸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緯度相近的重慶、拉薩兩地的年太陽總輻射量有什么差異?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拉薩年太陽總輻射量大于重慶。拉薩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中塵埃含量小,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重慶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發(fā),空氣中含水汽多,陰天、霧天較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
(3)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陽能路燈之外,太陽能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哪些?(至少列舉2例)(4分)
[答案] 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子顯示屏、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灶等。
25.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 近年來,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業(yè)發(fā)達,交通擁堵,大氣污染嚴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為石頭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熱傳導率和熱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對風的阻擋或減弱作用,使得城市年平均氣溫比郊區(qū)高,在
溫度的空間分布上城市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從而形成城市熱島效應。材料二 熱島強度是指城市與郊區(qū)的溫度差,常用來表示熱島效應的強弱,如圖表示我國北方某城市冬季某天熱島強度的日變化。
(1)描述該城市熱島強度的日變化特點,并從大氣的保溫作用、地面的反射率等方面分析該日熱島效應最明顯時的形成原因。(6分)
[答案] 白天熱島效應較弱,晚上熱島效應較強(明顯)。城市地區(qū)人類活動密集,消耗的能源多,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煙塵多,晚上的保溫作用明顯,城市夜晚溫度更高;城市瀝青路面、建筑物等反射率低,白天吸收太陽輻射多,儲熱多,晚上傳遞給大氣的熱量多。
(2)從熱力環(huán)流的角度,分析熱島效應給城市可能帶來哪些影響。(6分)
[答案] 城市熱島效應加強了空氣的對流運動,空氣上升容易成云致雨,使得城市容易形成雨和霧;城市熱島效應使風從郊區(qū)吹往城市,把郊區(qū)質(zhì)量較好的空氣帶到城市,改善城市大氣質(zhì)量。
(3)請你為緩解該城市熱島效應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
[答案] 擴大城市綠地和水域面積;建設城市通風廊道,通風散熱,減輕熱島效應;適當控制城市規(guī)模,減少人類活動的集中程度;實施屋頂綠化工程。
26.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 鹽場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氣條件,布袋鹽場是我國著名的鹽場。圖1為臺灣海峽及其附近海區(qū)冬季海水表層鹽度分布圖(單位:‰),圖2為臺灣海峽及其附近海區(qū)夏季海水表層鹽度分布圖(單位:‰)。
相關(guān)課件
這是一份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本冊綜合評課課件ppt,共37頁。
這是一份江蘇專版2023_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測評課件魯教版必修第一冊,共3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一單元 從宇宙看地球單元活動 判別地理方向作業(yè)ppt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分層作業(yè),A級必備知識基礎練,B級關(guān)鍵能力提升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guān)課件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