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2章地球上的大氣第1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課件+課時作業(yè))
展開
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2章地球上的大氣第1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課件+課時作業(yè)),文件包含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氣第1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課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pptx、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氣第1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課時作業(y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58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合格考達標練一、單項選擇題(2022·山東聊城二中高一月考)在對流層中,大氣的組成成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據此完成1~2題。1.大氣中含量雖很少,卻在天氣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質是( C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氬和氖C.水汽和雜質 D.氮和氧2.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導致大氣中一些成分比例發(fā)生明顯變化,表現在( D )A.臭氧增多 B.氧氣增多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解析] 第1題,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A項錯誤。氬和氖是稀有氣體,不是影響天氣變化的主要物質,B項錯誤。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含量很少,卻在天氣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C項正確。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元素,氧是人類和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D項錯誤。第2題,人類大量使用制冷劑,釋放氟氯烴等物質,導致大氣中的臭氧含量減少,A項錯誤。人類燃燒礦物燃料,將消耗更多氧氣,破壞植被,森林面積減少,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地球上的氧氣減少,B項錯誤。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水汽,不屬于大氣污染物,C項錯誤。人類活動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項正確。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順利著陸。據此完成3~5題。3.下列選項中屬于天體的是( D )A.進入大氣層的“神州十二號”B.等待發(fā)射的“神州十二號”C.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號”返回艙D.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神州十二號”4.據現場媒體報道,“神州十二號”返回艙表面有類似“燒焦”的痕跡,其形成原因類似于( B )A.衛(wèi)星 B.流星 C.彗星 D.極光5.行程大數據卡可快速查詢本人過去十四天的境內外行程,且將行程由近及遠排列。下圖中可正確表示“神州十二號”返回時進入大氣層后的行程卡為( C ) A B C D[解析] 第3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進入大氣層的“神州十二號”,等待發(fā)射的“神州十二號”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號”返回艙,都屬于地球上的物質,不屬于天體,A、B、C錯誤;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神州十二號”已經進入星際空間,不屬于地球上的物質,屬于天體,D正確。故選D。第4題,“神州十二號”返回艙表面有類似“燒焦”的痕跡,其形成原因是其在高速運動時與大氣層之間摩擦產生的六七千度的高溫灼燒的痕跡;這類似于流星現象,流星體會以較高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分子劇烈撞擊和摩擦,產生強烈的熱和光,這叫“流星”現象,B正確。衛(wèi)星是指環(huán)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沒有灼燒的現象,A錯誤;彗星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C錯誤;極光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撞擊那里的大氣,使大氣產生電離并發(fā)出燦爛美麗的光輝的現象,是太陽活動的一種類型,D錯誤。故選B。第5題,行程大數據卡可快速查詢本人過去十四天的境內外行程,且將行程由近及遠排列。“神州十二號”返回時進入大氣層后,依次經過了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東風著陸場,由于行程卡是將行程由近及遠排列,因此,“神州十二號”返回時進入大氣層后的行程卡最近記錄的是東風著陸場,其次是對流層,然后是平流層,最后為高層大氣,故C正確。西寧市四面環(huán)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下圖為西寧市污染物季節(jié)平均濃度與逆溫頻率變化圖。據此完成6~7題。6.據圖可知逆溫現象( C )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強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漸減輕C.對二氧化氮濃度的影響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7.冬季逆溫頻率較高的原因是( B )①冬季晝短夜長 ②冬季空氣干燥③冬季風勢力強 ④冬季山坡溫度低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第6題,頻率代表次數,不代表強度,由圖可知,西寧在7:00的逆溫頻率高,在19:00的逆溫頻率低,不能說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溫現象是加強的,A錯誤;圖示信息是逆溫頻率的季節(jié)變化,只能反映冬季逆溫頻率高,春季低,但無法判斷逆溫現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漸減輕,B錯誤;讀圖可知,逆溫頻率季節(jié)變化大,但二氧化氮濃度季節(jié)變化小,可推測逆溫對二氧化氮濃度的影響較小,C正確;逆溫不利于污染物消散,但污染物的排放量與逆溫現象無關,D錯誤。故選C。第7題,逆溫現象的產生主要與大氣的穩(wěn)定狀況、天氣狀況有關。冬季風勢力強,有利于空氣的流動,不易形成逆溫現象,③錯誤;冬季晝短夜長,地面熱量散失多,導致近地面的大氣氣溫低,形成逆溫,冬季空氣干燥,近地面的大氣降溫快,冬季山坡地形開闊,散熱快,冷空氣沿坡下沉,加劇谷地的逆溫,①②④正確。故選B。(2021·北京高一檢測)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讀圖,據此完成8~10題。8.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A.低層大氣主要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組成B.云、雨、雪、雷電等天氣現象,發(fā)生在平流層C.大氣中的臭氧可以減少紅外線對生物的傷害D.大氣組成成分比例不會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改變9.地球大氣層,一般隨高度增加( C )A.氣溫降低 B.氣壓升高C.密度減小 D.濕度增大10.北京飛往美國華盛頓的飛機,升空20分鐘后遇到雷雨天氣,此時飛機應( D )A.迅速進行迫降 B.不斷降低飛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萬米以上高空[解析] 第8題,低層大氣主要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組成,云、雨、雪、雷電等天氣現象,主要發(fā)生在對流層;大氣中的臭氧可以減少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大氣組成成分的比例會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改變,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為原因。第9題,地球大氣層,一般隨高度增加,對流層氣溫降低,平流層氣溫上升,高層大氣氣溫先降低后上升;地球大氣層,隨高度增加氣壓降低、密度減小、濕度降低。第10題,雷雨天氣一般出現在對流層,飛機遇到雷雨天氣說明還在對流層,對流層由于大氣對流現象明顯,大氣不穩(wěn)定,不適宜飛機飛行,飛機應升至萬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層,以保證安全。二、綜合題11.讀“大氣的垂直分層圖”,回答下列問題。 (1)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是什么?(2)A層大氣在氣溫、氣流狀況及與人類關系方面,各有哪些特點?(3)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哪一層?為什么?該層空氣的主要運動方式是什么?氣溫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變化?(4)電離層分布在__C__(填字母);利于高空飛行的是__B__(填字母),為什么? [答案] (1)大氣垂直方向上的溫度、運動狀況和密度差異。 (2)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②對流運動顯著,易成云致雨;③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3)B平流層。該層中有臭氧層,能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使地球生命免受過量紫外線的傷害?!≡搶涌諝庖云搅鬟\動為主?!鉁仉S高度增加而增加。(4)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大氣平穩(wěn),水汽雜質少,天氣晴朗。[解析] 第(1)題,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是大氣的物理性質和運動狀況。大氣物理性質包括溫度、密度,大氣運動狀況指的是上升或下沉運動。 第(2)題,讀圖,A層是對流層,氣溫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下部熱,上部冷,空氣不穩(wěn)定,氣流特征是對流運動顯著,易成云致雨;對流層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第(3)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平流層。該層中有臭氧層,能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使地球生命免受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平流層的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平流層熱量主要來源于臭氧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在垂直方向上,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第(4)題, 電離層分布在圖示C層。利于高空飛行的是B層,平流層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飛機在平流層飛行平穩(wěn),且平流層水汽雜質少,天氣晴朗,能見度好。等級考達標練一、單項選擇題(2022·天津西青高三上期末)“全球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與之相伴隨的還有“全球變暗”,即地球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增加,云層變厚,能夠直接到達地球表面的陽光逐漸減少,地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暗”。據此完成1~3題。1.引起“全球變暗”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B )A.太陽輻射能力在減弱B.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顆粒物C.沙塵暴正在肆虐全球D.火山噴發(fā)產生大量火山灰2.“全球變暖”將導致多方面的變化,下列變化可能的是( C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②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事件發(fā)生頻率增加③城市形成光化學煙霧④作物生長期延長,高緯度地區(qū)農作物產量可能增加⑤短期內, 全球河流徑流量減少A.①②③ B.②④⑤C.①②④ D.①④⑤3.應對“全球變暖”的措施有( B )①大力發(fā)展風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③保護并增加森林面積④擴大農業(yè)溫室大棚使用規(guī)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 第1題,“全球變暗”是由于地球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增加,使能夠直接到達地球表面的陽光逐漸減少,地球變得越來越“暗”。故引起“全球變暗”的主要人為原因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顆粒物,B項正確。太陽輻射能力沒有減弱,A項錯誤。沙塵暴影響局部地區(qū),不是全球范圍,C項錯誤?;鹕絿姲l(fā)產生火山灰不屬于人為原因,D項錯誤。第2題,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①正確;全球變暖可能使蒸發(fā)加大,改變區(qū)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導致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事件發(fā)生頻率增加,②正確;城市形成光化學煙霧是汽車尾氣等污染氣體造成的,③錯誤;氣溫升高,農作物適宜生長期延長,高緯度地區(qū)農作物產量可能增加,④正確;氣溫升高,短期內,冰川融水量增大,全球大部分河流徑流量增大,⑤錯誤。故選C項。第3題,風能、核能以及各類非化石能源多屬清潔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較少,①正確,②錯誤;增加森林面積,增強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助于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③正確;使用溫室大棚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影響較小,④錯誤。故選B項。2021年4月30日15時27分,我國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衛(wèi)星進入預定軌道。下圖為我國四大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分布圖。據此完成4~6題。4.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從發(fā)射到上升至120 km高空,在此期間經歷的氣溫變化可能是( D )A.一直遞減B.一直遞增C.遞增→遞減→遞增→遞減D.遞減→遞增→遞減→遞增5.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fā)射地酒泉對流層的厚度最接近( B )A.8~9 km B.12~13 kmC.17~18 km D.4~5 km6.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穿過的平流層( C )A.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B.氣流垂直運動顯著C.含有臭氧層 D.含有電離層[解析] 第4題,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從發(fā)射到上升至120 km高空,經過了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根據大氣分層原理和各層大氣的特點可知,對流層中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平流層中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升高;高層大氣中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先降低再升高。因此在此期間經歷的氣溫變化可能是遞減→遞增→遞減→遞增,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5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低緯度地區(qū),對流層的厚度約為17~18千米,高緯度地區(qū)約為8~9千米,中緯度地區(qū)厚度位于二者之間,根據選項可知,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6題,天氣現象復雜多變是對流層的特點,A錯誤。平流層的氣流以水平運動為主,B錯誤。平流層中含有若干臭氧層,C正確。電離層位于高層大氣,D錯誤。故選C。二、綜合題7.讀大氣溫度垂直變化圖(圖中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中,有1條曲線能正確反映大氣溫度隨高度的變化),完成下列問題。(1)天氣現象復雜多變的是__A__(填字母)層,說明原因。(2)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__D__(填字母)層。(3)適合航空飛行的主要是平流層,請分析原因。[答案] (1)A層為對流層,對流層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下降,大氣對流旺盛;近地面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豐富并隨氣流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天氣現象復雜多變。(3)平流層氣溫上熱下冷,以平流運動為主;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少,無云雨現象,大氣能見度高。[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A層為對流層,B層為平流層,C和D共同組成高層大氣。A層對流層大氣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輻射,形成上冷下熱的氣溫分布狀態(tài),有利于空氣形成對流運動,大氣中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都集中在大氣的對流層,近地面大氣中的豐富的水汽和固體雜質隨氣流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天氣現象復雜多變。第(2)題,高層大氣中的D層,存在一個電離層,能夠反射無線電短波通訊。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第(3)題,在平流層中,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形成上熱下冷的大氣層,不利于空氣的對流運動,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大氣平穩(wěn);該層大氣中沒有水汽和固體雜質,且大氣穩(wěn)定,缺少對流運動,不利于水汽凝結,天氣晴朗,能見度高,因此有利于高空飛行。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