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高一地理 同步課件 同步練習(2019人教版 必修第一冊)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背景圖ppt課件
展開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背景圖ppt課件,共5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橫波S波,縱波P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固體巖石,上地幔,下地幔,固體金屬球,懸浮物質,大氣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課標要求 素養(yǎng)目標
課前 必備知識·自主夯實
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 058米,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奮斗者”號下潛的位置處于地球的哪個圈層?該圈層是否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提示:水圈。該圈層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tài)水體的總稱,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因此,該圈層不是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基礎清單】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地震波(1)分類:圖中A表示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2)特征:A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________傳播;B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2.內部圈層(1)不連續(xù)面①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處,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有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xù)面叫C____________。
②地下約2 900千米處,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xù)面叫D______________。(2)圈層劃分及特點①地殼(C以上):地球表面一層由____________組成的堅硬外殼,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厚度不一,海洋地殼______,大陸地殼______。
[小提醒]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是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合稱巖石圈,因此巖石圈位于軟流層之上。
[小提醒]生物圈的主體是生物,生物是最活躍的自然環(huán)境要素,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躍的圈層。生物圈的范圍涉及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
【名師助學】想一想1:橫波和縱波哪種地震波對地面造成的破壞性大?【答案】橫波??v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移動;橫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威力大,是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因素。
小科普:地震波的應用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存在差異,因此除了根據(jù)地震波在地球介質中傳播的規(guī)律來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之外,還可以將其廣泛應用于勘探礦產(chǎn)資源和油氣資源的分布以及與大型工程建設相關的近地表地層的復雜結構。
小應用: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正式測定:2020年2月1日17時43分在西藏林芝市墨脫縣(28.89°N,95.72°E)發(fā)生4.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發(fā)生在地球內部圈層的哪一層?【答案】地殼。陸殼的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墨脫縣位于青藏高原上,地下10千米的深度位于地殼中。
想一想2:地球外部圈層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答案】各圈層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個圈層是相互滲透,甚至是相互重疊的。
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學家利用這一原理探究地球的內部結構。據(jù)此,回答第1~2題。1.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在距離地面大約2 900千米深度處橫波完全消失,縱波傳播速度也突然降低。這說明了( )A.地球內部存在著巖漿B.該深度上下層的溫度變化明顯C.大陸地殼與大洋地殼的厚度不同D.該深度上下層的物質組成存在很大差異
2.人們在生產(chǎn)活動中還常利用地震波( )A.傳遞聲音信號B.進行地質探礦C.調查農(nóng)作物蟲害情況D.測量山峰的高度【答案】1.D 2.B[解析]第1題,在不同的介質里,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因此根據(jù)地下2 900千米處的波速變化可知,該處上下層物質組成存在較大差異。第2題,如果地下某處存在礦產(chǎn)資源的話,那么它的物質組成肯定與周圍地區(qū)有差異,從而會引起地震波波速的異常變化。
3.巖石圈是指( )A.地殼和上地幔的軟流層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殼C.地殼和上地幔頂部D.地殼和上地幔【答案】C[解析]巖石圈指軟流層以上部分,即整個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如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據(jù)此,完成第4~5題。4.圖中①②③④序號依次是(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的圈層關系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4.C 5.B[解析]第4題,水圈向生物圈供水、向巖石圈滲透,巖石圈為生物圈提供養(yǎng)分,生物圈為大氣圈提供氧氣,大氣圈通過降水向其他三大圈層提供水分。第5題,“落紅”屬于生物圈(③),“春泥”屬于巖石圈(②)。
課堂 關鍵能力·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材料一 2021年5月22日02時04分,我國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34.59°N,98.34°E)發(fā)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材料二 右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1)此次地震的震源處在地球內部圈層的________層?!敬鸢浮康貧?br/>(2)此次地震產(chǎn)生的能量是如何傳到地面的?【答案】地震產(chǎn)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傳到地面。(3)假設A地發(fā)生地震時,B、C兩個觀測點都測到了A地發(fā)出的地震波。對B、C兩點所測到的縱波平均波速進行比較,平均波速較快的是哪個觀測點,造成兩地波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C點縱波在地幔中的傳播速度大于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AC之間經(jīng)過了地幔,AB之間沒有經(jīng)過地幔,所以由A到C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4)請在圖中用斜線畫出接收不到橫波的區(qū)域。【答案】過A點作地核這個小圓的切線,兩線之間的地核及小圓以下區(qū)域即為接收不到橫波的區(qū)域,如下圖所示。
【整合提升】1.地震波的分類及特點
3.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殼的結構特點及厚度差異1.地殼的結構特點(1)水平方向上: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2)垂直方向上:硅鎂層連續(xù)分布,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大洋部分缺失)。(3)大陸地殼為雙層結構,而大洋地殼以單層結構為主。2.地殼厚度的差異海陸差異:大陸厚,大洋薄。地貌差異:高山厚,平原薄。海拔差異:高處厚,低處薄。深度差異:海嶺厚,海溝薄。
3.地殼與巖石圈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地殼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層薄薄的、由巖石組成的堅硬的外殼。巖石圈不同于地殼,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二者如下圖所示:
【學以致用】[考向1:地震波]圖甲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圖”,圖乙為“月殼與月幔地震波速度變化圖”。讀圖,回答第1~2題。
1.月球地震波與地球地震波相比較,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都是縱波速度始終大于橫波的B.都在地殼以下有突然加速的過程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D.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根據(jù)圖乙所示內容,可以判斷出( )A.月球表面附近發(fā)生地震時,有些地方只能探測到縱波,而不能探測到橫波B.月球內部結構中存在軟流層C.月球內部只能分為兩層D.通過圖中地震波的變化,我們只能看出一個不連續(xù)界面
【答案】1.C 2.D[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地震波速度。第2題,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和水,所以在月球表面均能探測到橫波和縱波;從圖乙中地震波變化上無法顯示出來軟流層;讀圖乙可知,圖中表示的只是月殼與月幔,只能看出一個不連續(xù)界面。
[考向2: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第3~4題。3.上圖中( )A.①為巖石圈 B.③由巖石組成C.③為地殼 D.古登堡界面以上為地幔
4.上圖中①②③所屬關系可以表示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B 4.D[解析]第3題,由圖示可知,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殼;③包括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和地殼,是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巖石圈;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第4題,由上題可知,①是地殼,②是地幔和地核,③是巖石圈,三者的從屬關系如圖丁所示。
【情境探究】黃果樹瀑布位于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下圖為黃果樹瀑布景觀圖。
(1)圖中涉及了地球的哪些外部圈層?【答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2)圖中哪個圈層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答案】水圈。(3)地球外部圈層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答案】各圈層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個圈層是相互滲透,甚至是重疊的。
【整合提升】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
【學以致用】[考向: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世界著名瀑布——維多利亞瀑布因為非洲南部地區(qū)的嚴重干旱近乎干涸。右圖為維多利亞瀑布遭遇干旱后的景觀圖。讀圖,完成第1~2題。
1.構成該景觀的主體要素屬于( )A.水圈B.生物圈C.巖石圈D.地殼2.景觀圖中,最活躍的圈層是( )A.水圈B.生物圈 C.巖石圈D.地殼【答案】1.A 2.B
[解析]第1題,據(jù)圖分析,該圖為維多利亞瀑布,瀑布的主體要素是水,所屬的圈層是水圈。第2題,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圈層。
拓展 素養(yǎng)提升·增效培優(yōu)
【教材疑難助解】教材第21頁 引入地震波。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教材第22頁 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都發(fā)生突然變化,說明其上下層的物質組成、結構、性質、狀態(tài)可能存在很大差異,這兩個界面可以作為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jù)。
教材第24頁 活動1.略。2.山—巖石圈;云—大氣圈;山頂積雪、河流—水圈;草、樹木—生物圈。3.各事物分屬于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這四個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不斷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
【課外實踐探究】制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模型[實驗目的]通過制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模型,進一步深刻認識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實驗用品]小刀、各種顏色的橡皮泥。[實驗過程]第一步:用黃色的橡皮泥做一個球。第二步:用橘紅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的外面再做一層,把黃色的球體包圍起來。
第三步: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外層包圍一層。第四步:用小刀切開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介紹作品。注意事項:在制作各圈層時,要注意不同顏色橡皮泥的比例。[實驗結論]
相關課件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一等獎課件ppt,共60頁。
這是一份第4講 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演化課件PPT,共5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基礎落實,關鍵能力能力突破,知識體系導學,自然災害,震源深度,等震線,液體氣體,完全消失,突然下降,各圈層特征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備課課件ppt,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基礎清單,自然災害,震源深度,等震線,速度較快,速度較慢,莫霍面,古登堡面,上地幔,下地幔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課件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