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第2課時教學設計
展開
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第2課時教學設計,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程引入,講授新課,知識拓展1,鞏固訓練,知識拓展2,知識拓展3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教學目標
結合實例,從生物演化、海陸變遷、構造運動和礦產形成等方面來說明地球演化的過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知道地球生物演化的大致過程和一般規(guī)律。
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的大致過程及影響。
3.了解構造運動的概念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4.知道地質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幾個重要成礦期。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生物演化的主要過程,并能總結其一般規(guī)律。
2.理解構造運動對地球演化所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教學過程
【課程引入】
激趣導入,學生觀看視頻資料《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以大致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的大致過程,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探索地球演化歷程等知識的欲望。
【講授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和掌握了地層和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記錄,為了記錄地球歷史事件的早晚與順序,科學家還制定了地質年代表。我們還學習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簡史,了解到地球的起源、地殼、地幔和地核,以及水圈、大氣圈是如何形成的,還有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等。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從多方面來學習和探討地球的演化過程。我們開始學習吧!
(板書)第一章 從宇宙看地球 第二節(jié)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三、地球演化過程
1.生物演化
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視頻,回答問題:生物演化的過程有什么特點?
生:(可能的答案)主要表現(xiàn)出三個特點:
1.從生物發(fā)展看,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2.從分布空間來看,經歷了由海洋向陸地擴展的過程。
3.在生物演化過程中,伴隨著一些生物的衰退和滅亡,出現(xiàn)了另一些生物的誕生和興盛。
教師繼續(xù)用圖示法展示地球生物演化過程表現(xiàn)出的三個特點。
1.從過程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2.從分布空間看:由海洋向陸地擴展。
3.生物演化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此消彼長。
讀教材表1-2-1“簡化的地質年代表”,小組討論問題: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填寫生物演化的大致過程。
圖示:生物演化的大致過程。
學生進行活動探究1:藍綠藻繁盛對地球大氣組成的影響。
藍綠燈藻是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大致出現(xiàn)于3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的海洋中。此時地球大氣主要成分有NH3、CH4、H2S、CO2和少量水蒸氣等,這樣的成分不僅不能供生物呼吸,甚至有很強的毒性。再加上沒有O2,大氣中不可能產生臭氧,更不可能形成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因此地球表面紫外線很強,生物不可能存在。只有在一定深度的水下,生物才能免受紫外線的傷害。因此,生命誕生并開始繁衍于原始海洋。
閱讀以上材料,試從藍綠藻的出現(xiàn)和繁盛的角度分析地球大氣將會有哪些顯著變化。
生:(可能的答案)隨著藍綠藻的出現(xiàn)和繁盛,光合作用日益增強,放出的氧氣逐漸釋放到大氣中,將CO2等不斷消耗,將NH3等氧化為N2,這樣大氣的成分就演化為以N2和O2為主,利于生物呼吸。高空中的O2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形成O3,逐漸形成了臭氧層。這樣為生命走上陸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4.4億年前的植物扎根陸地為后來的動物走上陸地提供了食物來源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知識拓展1】裸蕨植物時代及其意義
在約6億年前,北半球的造山運動十分劇烈,陸地逐漸升起,很多淺海區(qū)變成了陸地,絕大多數(shù)的藻類由于無法適應陸地的環(huán)境而滅絕,裸蕨植物卻在潮濕的地方幸運地存活下來,成為陸地植物的統(tǒng)治者。這一時期也被生物學家稱為“裸蕨植物時代”。
自從裸蕨植物成功“游上岸”之后,植物的生活領域也從海洋擴展到了陸地,這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不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期,也為之后的動物登陸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鞏固訓練】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
師:通過地質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
學生進行活動探究2:恐龍滅絕的原因。
在距今6500萬年前,統(tǒng)治地球達1億多年的各種恐龍突然全部滅絕了。
自主閱讀教材P16“恐龍滅絕事件”,小組合作討論,試解釋“隕石撞擊說”的合理性。
生:(可能的答案)恐龍滅絕目前仍是難解之謎??茖W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說,其中的“隕石撞擊說”得到較多科學家的認可。
科學家推測,這次撞擊事件使地球發(fā)生了劇烈的爆炸,并造成超級火山爆發(fā),大量煙塵彌漫天空,使得太陽光線難以到達地表,地球氣候變得寒冷;植物也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大氣中氧氣的含量變得極低。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恐龍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
(板書)2.海陸變遷
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回答:海陸變遷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生:(可能的答案)1.地質學家研究表明,最近一個泛大陸(盤古大陸)形成于大約3億到2億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周圍是廣闊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大約在約距今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兩個大陸——岡瓦納大陸和勞亞大陸;
距今約6500萬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輪廓初步顯現(xiàn);
此后經過6500年的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現(xiàn)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格局。
【知識拓展2】大陸漂移學說。
閱讀 1910年的一天,魏格納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為此,魏格納從古生物學、地質學、古氣候學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證據(jù)。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是劃時代的。他在當時傳統(tǒng)的大地構造“固定論”根深蒂固的情況下,提出了一個面目全新的地殼運動假說,不能不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和震驚。
教師繼續(xù)通過展示海陸變遷大致過程示意圖、播放大陸漂移動畫視頻,以及海陸變遷的圖片等各種資料,使學生獲得對海陸變遷直觀而感性的認識。
【知識拓展3】那不勒斯灣海岸的大理石柱見證海陸變遷。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邊,佇立著三根特別的大理石柱。這三根石柱建于古羅馬時代,每根石柱都有被海水侵蝕成“千瘡百孔”的一段。
海岸是海陸交界處,由海水運動、地殼升降、河流沖刷腐蝕等地質作用所形成的。這三根石柱的奇特模樣正是海岸不斷變動的歷史證據(jù)。
(板書)3.板塊運動。
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視頻,回答:地球上發(fā)生的構造運動有何影響?試舉例說明。
生:(可能的答案)構造運動導致了海陸的變遷、地形的變化,對氣候的變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礦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舉例:發(fā)生在中生代的構造運動導致了泛大陸的解體,此后各大陸按不同的方向緩慢地漂移和分離;發(fā)生在晚新生代的構造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知識拓展4】板塊構造學說與板塊運動。
閱讀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包括地面以下、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全球巖石圈共劃分為六大板塊,六大板塊還可再分為若干個小板塊。
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wěn)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張裂拉伸、擠壓碰撞、巖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fā)生。
師: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
【知識拓展5】板塊運動導致青藏高原的隆起。
(板書)4.礦產的形成。
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回答:地球礦產的形成有什么特點。試列舉幾個重要成礦期。
生:(可能的答案)礦產資源是在構造運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地質歷史上出現(xiàn)了多個重要成礦期。如前寒武紀的鐵礦成礦期(距今25億至23億年前后)、古生代后期煤礦成礦期、中生代煤礦成礦期等。
【知識拓展6】煤炭的形成過程。
【課堂小結】
相關教案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一節(jié) 走近桂林山水第2課時教案,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程引入,講授新課,課堂小結,當堂練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自然災害的成因第2課時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程引入,講授新課,課堂小結,當堂練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第2課時教案及反思,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復習舊知,講授新課,課堂小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教案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