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海陸變遷第2課時教案及反思
展開
這是一份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海陸變遷第2課時教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課標要求及解讀,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知道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guān)系。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世界板塊分布圖,在圖上找到七大板塊。
2.知道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運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解釋世界上兩大山系的成因,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guān)系。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堂達標
【教學方法】啟發(fā)誘導、讀圖思考、小組合作。
【教具準備】課件、學生自制七大板塊圖片、敲碎蛋殼的熟雞蛋。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shè)計
意圖
練習與
導入
[練習導入]:
一、填空1.“滄海桑田”一詞說的是( )
A.地球表面形態(tài)是永恒不變的
B.山就是山,海就是海,它們是永恒不變的
C.通過科技力量,可以在海洋中植桑、養(yǎng)蠶
D.地球表面形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
2.關(guān)于大陸漂移學說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該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B.認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海水的浮力
C.認為大陸原來是連在一起的
D.大陸漂移的有力證據(jù)就是大西洋兩岸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3.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環(huán)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且不會飛。它們分布在大洋兩岸的原因是( )
A.兩個大陸上的人們進行國際貿(mào)易的結(jié)果
B.兩個大之間的海洋干涸或大洋結(jié)冰時,它們從一個大陸遷移到另一個大陸
C.在地質(zhì)時期,兩個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
D.兩大陸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在偶然的機會中,它們在兩大陸問來回活動
二、人們在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古代森林的遺跡,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
通過練習,考察學生對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說的掌握情況。
銜接
與
過渡
同學們,早在16世紀,就有人發(fā)現(xiàn)南美洲東海岸與非洲西海岸大陸輪廓線驚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正是有了這一發(fā)現(xiàn),才使人類開始關(guān)注海陸的變遷,并最終揭開了海陸變遷的神秘面紗,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那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
讀圖與
回答
活動一:板塊構(gòu)造學說
展示敲碎蛋殼熟雞蛋,用雞蛋表示地球,有裂紋的蛋殼表示大大小小的板塊。
提問: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①學生說出七大板塊的名稱并觀察各板塊的大致范圍。
②看看七大板塊中哪個板塊以海洋為主,它被哪些板塊包圍。
③中國位于哪一板塊?澳大利亞呢?
④圖中A、B兩地,哪地方的地殼比較穩(wěn)定,哪個地方的地殼比較活躍,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拿出自制七大板塊圖片進行拼合,每組的6號同學去黑板展示,比一比,誰拼的快又對
(讀圖回答)
多媒體展示P52圖3-2-5
世界板塊的分布
拼圖完成后,兩人一組,指圖互相提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通過讀圖比較,使學生了解板塊構(gòu)造學說基本觀點及七大板塊位置。
銜接與
過渡
同學們,這兩張桌子中間有5厘米的縫隙,兩本書分別放在桌子上代表兩大板塊,書脊相對,當兩本書往兩邊拉開時,兩書脊間出現(xiàn)空隙,當兩本書往書脊方向擠壓時,則可能出現(xiàn)沿書脊望上拱起或者往下凹陷的現(xiàn)象,那么,板塊運動是怎樣的呢?
讀圖與
探究
活動二:板塊運動形式
提問1.板塊運動有幾種形式?
2.擠壓的地方往往出現(xiàn) 、 ,張裂的地方形成 、 。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
多媒體展示圖3-2-7:世界有兩大主要山系 一是橫穿 大陸南北的巨大山系,主要有 山脈和 山脈及其他高大山系組成; 二是縱貫 大陸和 大陸的巨大山系,主要由 山脈和 山脈組成。追問: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路基山脈、安第斯山脈分別是那些板塊碰撞、擠壓后隆起形成的?
(讀圖填空)
阿爾卑斯山—— 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形成。
喜馬拉雅山——印度洋板塊和 板塊擠壓而成。 落基山脈—— 板塊和北美板塊擠壓而成。
安第斯山脈——南美板塊和 板塊擠壓而成。
通過分析紅海、地中海和喜馬拉雅山脈的變化,鍛煉的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中挖掘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
讀圖
與
探究
如果把一個蛋殼有裂紋的雞蛋放到鍋里煮熟,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你遇到過嗎?蛋殼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沒有,這就好比板塊的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而沿著破裂的地方擠出來很多白白的蛋清,這些裂縫就好比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那些裂縫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噴發(fā)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嗎?
學生通過對煮熟有裂紋的雞蛋類比,了解火山地震的的形成原因。
讀圖與
探究
活動三:東非大裂谷的擴張與紅海的變遷
追問與探索:
1.2009年4月6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城市阿奎拉發(fā)生里氏6.3級地震,該次地震是哪兩個板塊擠壓碰撞引起的( )
A.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
B.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
C.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D.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
學生通過讀圖,了解東非大裂谷的擴張與紅海的變遷。
追問,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遷移運用能力
相關(guān)教案
這是一份商務(wù)星球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 地圖第一節(jié) 地圖的基本要素第2課時教案,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當堂達標,教學反思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務(wù)星球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節(jié) 世界的氣候第2課時教學設(shè)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務(wù)星球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海陸分布第2課時教案及反思,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教后反思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guān)教案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