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整冊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教課課件PPT
- 3.3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課件)-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課件)-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課件 0 次下載
- 3.2 走進敦煌風成地貌的世界(練習)-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 3.3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練習)-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練習)-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走近桂林山水課時訓練
展開
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走近桂林山水課時訓練,文件包含31走進桂林山水練習-愛上地理課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解析版docx、31走進桂林山水練習-愛上地理課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下圖為廣西桂林的兩幅喀斯特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 )
A.干溝萬整,地表支離破碎B.冰川廣布,河流眾多
C.奇峰林立,地下溶洞發(fā)育D.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2.與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點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是( )
A.氣候、植被B.植被、土壤
C.巖石、水文D.土壤、地形
【答案】1.C 2.C
【解析】1.結合圖示信息以及所學地理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發(fā)育,C正確。千溝萬壑,地表支離破碎為黃土高原的地貌特點,A錯。冰川廣布,河流眾多以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均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點,BD錯誤。故選C。
2.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對可溶性巖石(多為石灰?guī)r)進行化學溶蝕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典型地貌,因此與喀斯特地貌形成特點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為巖石和水文,C正確。植被、土壤等因素均不是最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故選C。
讀圖,完成下列題目。
3.甲地為峰林,同類景觀多出現在( )
①蘇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內蒙古
A.①②B.③⑤C.④⑥D.⑤⑥
4.圖中( )
A.甲處侵蝕作用最強烈B.乙處由內力作用形成
C.丙處易發(fā)生溶洞坍塌D.丁處是典型的向斜山
【答案】3.B 4.D
【解析】3.甲地為峰林,屬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國云南(滇)、廣西(桂)地區(qū)分布廣泛且典型,即③⑤,B正確。故選B。
4.由圖可知,乙處比甲處受到的侵蝕作用強烈,乙處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A、B錯誤。丙處巖層向上拱起,地質構造為背斜,受力穩(wěn)定,溶洞不易坍塌,C錯誤。丁處巖層向下彎曲,是典型的向斜山,D正確。故選D。
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窩凼”中建成啟用。下圖為“喀斯特洼坑形成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地質狀況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喀斯特洼坑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力是( )
A.風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海浪作用D.流水作用
6.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質過程,順序正確的是( )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
【答案】5.D 6.B
【解析】5.喀斯特天坑是石灰?guī)r被流水侵蝕、溶蝕形成,屬于下流水侵蝕地貌。D正確。和風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無關,ABC錯誤。故選D。
6.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質過程,先是形成小溶洞②,經流水不斷溶蝕,形成大溶洞①。后因頂部變薄,發(fā)生坍塌,形成圖④。最后形成天坑③,順序正確的是②①④③,B對。A、C、D錯。故選B。
下圖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最基本條件是( )
A.巖石有風化裂隙B.巖石中含有化石
C.巖石具有層理構造D.巖石具有可溶性
8.圖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蝕作用B.化學沉積作用
C.化學溶蝕作用D.風力侵蝕作用
【答案】7.D 8.B
【解析】7.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所以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最基本條件是巖石具有可溶性。所以本題選擇D選項。
8.圖中a、b、c地貌為喀斯特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外力作用為流水的化學沉積作用。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
七百弄位于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由5000多座峰叢深洼地的山弄組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qū)。圖中為“七百弄峰叢洼地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小題。
9.峰叢洼地形成的地質過程,順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石筍形成于溶洞的頂部B.裂隙水可以增加地下河的流量
C.深洼地兩側坡度較緩D.溶洞屬于地面喀斯特
【答案】9.D 10.B
【解析】9.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等作用,地表洼地變得越來越深,地下溶洞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峰叢洼地形成的地質過程,順序正確的是③①②,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0.讀圖可以看出,石筍形成于溶洞的底部,A錯誤。裂隙水不斷下滲,匯入地下河,可以增加地下河的流量,B正確。深洼地是地表水隨著垂直裂隙下滲,對垂直裂隙兩側的巖石不斷侵蝕、溶蝕而成,兩側坡度較陡,C錯誤。溶洞位于地下,屬于地下喀斯特,D錯誤。故選B。
下圖是我們旅游經常見到的一種景觀,完成下面小題。
1.該地貌的主要特點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嶇B.冰川廣布,河流眾多
C.千溝萬壑,支離破碎D.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2.該景觀在我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區(qū)是( )
A.西北地區(qū)B.東部地區(qū)C.北方地區(qū)D.南方地區(qū)
【答案】1.A 2.D
【解析】1.圖示地貌是溶洞地貌,洞內為千姿百態(tài)的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屬于喀斯特地貌,該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guī)r)進行溶蝕作用和沉積作用等所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因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奇峰林立,地表崎嶇的特征,A正確;喀斯特地貌一般出現在比較暖濕氣候環(huán)境,不具有冰川廣布的特征,B錯誤;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特征,是黃土分布區(qū)流水侵蝕的結果,不是喀斯特地貌特征,C錯誤;喀斯特地貌分布區(qū)往往地形崎嶇,土層較薄,不具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D錯誤。故選A。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guī)r)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tài)的總稱,圖示景觀為喀斯特地貌,我國石灰?guī)r集中分布地區(qū)在云貴高原,其中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最為典型,云貴高原屬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因此該景觀在我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區(qū)是南方地區(qū),D符合題意;我國西北地區(qū)降水較少,喀斯特地貌發(fā)育不典型,排除A;我國東部地區(qū)大多地勢低平,多沉積作用,石灰?guī)r分布面積較小,因此不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的地區(qū),排除B;我國北方地區(qū)平原面積廣闊,以沉積地貌為主,因此不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的地區(qū),排除C。故選D。
廣西桂林陽朔縣的犀牛湖占地約300余畝,湖面澄清碧綠,水質甘甜,魚蝦成群。然而,就在 1987年 9月 29日的夜晚,這里的湖水奇跡般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湖底的淤泥和還在掙扎中的魚蝦。據考證,陽朔縣志中也早已有犀牛湖約三十年失蹤一次的記載。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3.犀牛湖主要的水源補給類型是( )
A.大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B.大氣降水和地下水
C.大氣水和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D.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4.犀牛湖一夜間消失的原因是( )
A.出現斷層,湖水下漏B.連通溶洞,湖水泄漏
C.湖堤潰決,湖水溢出D.氣候干旱,蒸發(fā)旺盛
5.與犀牛湖“失蹤”后又重現相關的地質作用是( )
A.流水溶蝕B.向斜成谷C.流水沉積D.地殼陷落
【答案】3.B 4.B 5.C
【解析】3.犀牛湖位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大氣降水是主要的補給水源。另外犀牛湖位于喀斯特地區(qū),地下水豐富,常年有地下水補給,B正確;該地緯度較低,冬季沒有積雪,山脈不足夠高,沒有常年的冰川,故不可能有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故ACD錯。故選B。
4.犀牛湖位于喀斯特地貌區(qū),多地下溶洞,溶孔擴大,使得湖泊水迅速通過地下暗河流失,B項正確。故選B。
5.犀牛湖湖底有一些溶洞,通過溶孔與地下暗河相通。在干涸以后,遇到當地暴雨,雨水夾著大量泥沙流入湖中,致使泥沙在湖底沉積,堵塞了湖底與地下暗河相通的溶孔,湖盆又可蓄水,犀牛湖就又一次重新出現,C項正確。故選C。
海洋藍洞是海底突然下沉而形成的巨大“深洞”。下圖是位于大西洋西側的巴哈馬群島附近的伯利茲藍洞,形狀為幾乎完美的圓形,直徑超過305米,深達123米,藍洞中存在大量石筍、石鐘乳,洞底還有澗頂坍塌掉落的大量物質。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6.下列巖石中,與藍洞內石筍屬于同一類巖石是( )
A.玄武巖B.板巖C.花崗巖D.砂巖
7.伯利茲藍洞形成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蝕B.風力侵蝕C.海浪侵蝕D.冰川侵蝕
【答案】6.D 7.A
【解析】6.根據材料,藍洞中存在大量石筍、石鐘乳,推知該洞屬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種??λ固氐孛驳膸r石以石灰?guī)r為主,故藍洞內石筍應屬于沉積巖。玄武巖屬于噴出巖(巖漿巖),A錯;板巖屬于變質巖,B錯;花崗巖屬于侵入巖(巖漿巖),C錯;砂巖屬于沉積巖,D對。據此分析本題選D。
7.由上題可知,伯利茲附近分布有面積較大的石灰?guī)r,且該區(qū)域有大面積的海洋分布,海水對該區(qū)域的侵蝕作用是比較強烈的,久而久之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該區(qū)域最終形成了藍洞,因此可知伯利茲藍洞形成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蝕,A正確。風力侵蝕并不是藍洞形成的因素,B錯;海浪侵蝕作用是不可能形成巨大的深坑的,C錯誤;巴哈馬群島附近緯度較低,溫度較高,該區(qū)域是沒有冰川活動的,D錯誤。據此分析本題選A。
下圖為某種地貌發(fā)育過程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8.按地貌的發(fā)育過程,下列排序正確的是( )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D.甲丁乙丙
9.該地貌景觀的特點是(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嶇不平 ③巖石呈深紅色 ④西北地區(qū)廣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8.B 9.A
【解析】8.讀圖分析,圖示過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過程,其正常的順序為:乙,地表水沿灰?guī)r內的節(jié)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滲;丙,地表水沿灰?guī)r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丁,地下水到含水層后發(fā)生橫向流動,進一步溶蝕形成溶洞;甲,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fā)生塌陷。故選B。
9.喀斯特地貌景觀的特點是地表崎嶇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叢和峰林,①②正確;丹霞地貌的巖石呈深紅色,③錯誤;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guī)r廣布、高溫多雨的西南地區(qū),④錯誤。故選A。
地頭水柜是西南喀斯特地區(qū)田間地頭較為常見的蓄水池。圖1為地頭水柜景觀,圖2示意地頭水柜剖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修建“地頭水柜”主要是因為當地( )
A.降水豐富B.地下徑流豐富C.蒸發(fā)旺盛D.地表水下滲嚴重
11.圖2中甲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蓄水量B.沉積泥沙C.減緩流速D.節(jié)省石料
【答案】10.D 11.B
【解析】10.地頭水柜是西南喀斯特地區(qū)田間地頭較為常見的蓄水池,修建“地頭水柜”主要是因為喀斯特地區(qū)地表水下滲嚴重,D正確;降水豐富不需要修蓄水池;地下徑流豐富與修蓄水池關系不大;蒸發(fā)旺盛,修建“地頭水柜”會導致蒸發(fā)更大,水分損失加大。故選D。
11.圖2中甲范圍小,蓄水量少,故不是用于增加蓄水量,A錯誤;進水口在其上方,應是沉積泥沙,保證蓄水池水質,B 正確;甲處落差較大,流速較大,且減緩流速對蓄水沒有意義,C錯誤;可能增加石料用量,并不能節(jié)省石料,D錯誤;故選B 。
12.(研究性學習)
課題名稱:喀斯特地貌
課題資料: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guī)r)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tài)的總稱。石灰?guī)r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水和二氧化碳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后者可溶于水。在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如路南石林、織金洞等著名景區(qū)。下圖示意某地理課題組搜集的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圖片(圖中序號①②③④順序被打亂)。
(1)根據資料,將搜集到的圖片按照喀斯特地貌發(fā)育過程的先后進行排序。
(2)根據成因判斷圖中的巖石類型,并說明該類巖石的特征。
(3)列舉圖中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名稱。
【答案】(1)①④②③。
(2)沉積巖。特征:具有層理性;可能含有化石。
(3)溶洞;暗河;鐘乳石。
【解析】(1)喀斯特地貌地區(qū)的巖石主要為石灰?guī)r,石灰?guī)r形成于淺海環(huán)境,①時間最早;隨著地殼抬升,海水退去,石灰?guī)r出露地表,地表被流水溶蝕、侵蝕,地表喀斯特逐步發(fā)育,同時流水沿石灰?guī)r裂隙侵蝕,地下喀斯特逐步發(fā)育,因此形成的順序從先到后依次為①④②③。
(2)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可知,石灰?guī)r受外力沉積作用形成,屬于沉積巖。沉積巖的典型特征為具有層理結構,可能含有化石。
(3)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并結合圖示信息可知,該圖中的地下喀斯特有溶洞、暗河、鐘乳石。
13.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甲、乙兩圖分別為兩個地區(qū)的地貌景觀圖。
材料二:安徽省某山(118°E,31°N附近)是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境內海拔多在50米到450米之間,是華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區(qū)。丙圖為“該山景觀圖”。丁圖為“該山喀斯特地貌成因過程圖”(順序已被打亂)。
(1)甲圖表示的是在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地貌。
(2)乙圖是_____,多形成于我國_____地區(qū)。
(3)根據材料二判斷,該山喀斯特地貌發(fā)育過程(丁圖)的先后排序是____,圖中鐘乳石是在____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受____作用影響。
(4)結合材料二,從地質作用角度說明該山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主要過程。
(5)簡析丙圖所示地貌對當地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
【答案】(1)流水沉積 三角洲
(2)風積地貌(沙丘) 西北內陸
(3)①④②③ 流水堆積 流水侵蝕(溶蝕)
(4)發(fā)育過程:①該山原是海洋環(huán)境,因沉積作用形成了以石灰?guī)r為主的巖層;②伴隨著地殼運動,地殼抬升,石灰?guī)r層露出地表;③由于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豐沛,夏季高溫,可溶性巖石被風化、流水侵蝕強烈,從而形成石林等喀斯特地貌景觀;④溶洞內則由于流水作用,形成鐘乳石等景觀。
(5)土層薄,肥力低,不宜農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設大型基礎設施;地形崎嶇,不宜鋪設交通線路;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奇特,適宜發(fā)展旅游業(yè)等。
【解析】(1)甲圖表示的是三角洲,是河流在入???,因水流受海水頂托作用,流速緩慢,泥沙不斷沉積形成的。
(2)乙圖是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沙丘,往往形成于降水少、風力作用強的干旱地區(qū),如我國西北地區(qū)等。
(3)根據石灰?guī)r在流水作用下溶蝕的程度,可判斷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為①④②③;石灰?guī)r是海相沉積巖;海底形成石灰?guī)r后①地殼抬升④,經受外力侵蝕化學溶蝕②③形成喀斯特地貌;丁圖中鐘乳石是地下水溶解的鈣質在溶洞內沉積而成;石林是流水溶蝕切割石灰?guī)r形成的。
(4)根據圖例信息和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形成的順序,按照過程進行描述即可,喀斯特地貌地質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蝕和流水的化學溶蝕作用。該地原是海洋環(huán)境,因沉積作用形成了以石灰?guī)r為主的巖層;伴隨著地殼運動,地殼抬升,石灰?guī)r層露出地表;由于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豐沛,夏季高溫,可溶性巖石被風化、流水侵蝕強烈,從而形成石林等喀斯特地貌景觀;溶洞內則由于流水作用,形成鐘乳石等景觀。
(5)丙圖所示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對當地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需要從不利和有利影響兩個方面分析;其地貌特點地形崎嶇、土層薄、地下溶洞多等,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農業(y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喀斯特地區(qū)地形崎嶇、土層薄,易水土流失,肥力低,不宜農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設大型基礎設施;地形崎嶇,不宜鋪設交通線路,工程難度大、抽投資大;有利影響主要表現在旅游業(yè)等方面: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奇特,景觀獨特,適宜發(fā)展旅游業(yè)等。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一節(jié) 走近桂林山水優(yōu)秀課堂檢測,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第一節(jié) 走近桂林山水同步測試題,文件包含31走進桂林山水精選練習-2022-2023學年高一地理同步備課系列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解析版docx、31走進桂林山水精選練習-2022-2023學年高一地理同步備課系列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課堂檢測,文件包含11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練習-愛上地理課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解析版docx、11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練習-愛上地理課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6頁, 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