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傳資料 賺現金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人口與人種教案

    • 241.5 KB
    • 2022-02-12 17:02
    • 228
    • 0
    • 教習網用戶1640150
    加入資料籃
    立即下載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人口與人種教案第1頁
    1/14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人口與人種教案第2頁
    2/14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人口與人種教案第3頁
    3/14
    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閱讀

    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教案及反思

    展開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教案及反思,共1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世界人口增長,七個孩子中僅能成活一,世界人口的分布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課程標準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huán)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3、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qū)。課標與教材概念體系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行為程度人口增長自然增長率 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問題人種的區(qū)別人種的分布課本圖4.1 課本圖4.2 課本圖4.6 圖4.5 圖4.7圖4.10圖4.11說出分析 分析、計算 指出、分析 說出說出分析、指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自然增長率公式和影響它的因素,分析人口稠密的表示方法,會簡單計算人口密度讀圖指出四塊人口稠密區(qū),和四類人口稀疏區(qū),并簡單分析其原因。 人口問題。三大人種的體制區(qū)別三大人種的分布地區(qū)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知道世界人口數量大且增長快,世界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多少了解,但通過預習,能夠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關系,根據人口密度判定人口稠密情況,根據地圖與圖片學生能夠知道世界的三大人種的生理特點和分布;但是人口過多增長過快、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需要學生課上小組合作交流,教師點撥引導,設計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思考與理解,注意世界人口分布和人種分布需要指圖強化訓練。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人口增長和分布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
    (3)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地區(qū)。難點:難點:(1)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4)三大人種的地區(qū)分布。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世界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及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問題對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分布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布 (2)學會根據有關人口統(tǒng)計數據繪制人口增長柱狀折線圖。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通過分析人口多產生的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2)通過對世界三大人種特點的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種族平等思想。思維活動目標: 教學媒體與方法 教學方法:  觀察法、歸納法,讀圖分析法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地球是人類的家園。  人們把地球稱為地球村,而把自己則稱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個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人們驚呼人口爆炸了??梢娙丝趩栴}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所以學習世界人口的數量、增長、分布和人種等知識,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是我們每位中學生都必需了解的地理知識。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第一節(jié)人口與人種板書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講授新課]提問  你知道現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嗎?地球上的人口總數是怎樣變化的呢?板書  一、世界人口增長活動  1.讓學生根據他們平時的了解展開討論。2.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教師給予評價。并說明人口數據是一個動態(tài)的數據,也就是說是一個變化的數據。所以要說清楚是哪一年的,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為準。如1999年,世界人口為60億。板書  1.人口總數:1999年達60億3.投影展示課本P64圖4.1世界人口增長曲線教師先給學生說明在人口增長曲線圖中,曲線的傾斜程度越大,說明人口增長越快,然后引導學生分時段,邊觀察曲線的傾斜程度,邊分析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并板書。(1)讓學生觀察18世紀以前的人口曲線的傾斜程度:平緩。得出這一時期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結論:十分緩慢。(2)讓學生觀察18世紀至19世紀30年代(130年)人口曲線的傾斜程度:比較平緩。得出這一時期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結論:比較緩慢。(3)讓學生觀察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120年)人口曲線的傾斜程度:傾斜程度越來越大。得出這一時期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結論:越來越快。(4)讓學生觀察20世紀50年代以后至2000年(50年)人口曲線的傾斜程度:傾斜程度更大了。得出這一時期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結論:極快。(5)讓學生觀察進入21世紀人口增長的預測曲線(虛線部分)的傾斜程度:較20世紀末稍緩一些。得出未來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結論:將逐漸趨緩。板書  2.變化趨勢:緩慢加快更快變慢4.投影展示資料1、2。讓學生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到60億,僅用了多少年?并填入課本P65表中。資料1  地球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者薩格勒布報道: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yī)院的產房里傳出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終于誕生在地球上。資料2  地球村第六十億位居民降生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報道: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yī)院降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5.讓學生依據課本P65圖4.3世界人口增長示意,所提供的資料,計算出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87年的50億,人口每增長10億所需要的時間,并把計算結果填入表中。6.投影展示下列問題,讓學生根據計算所得到的數據討論。(1)從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所需的時間有何變化?(2)這種時間的變化,說明了人口增長的速度有何變化?7.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印證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增長的變化趨勢: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提問  1.為什么人口增長越來越快?2.人口增長的快慢用什么衡量呢?活動  1.教師先引導啟發(fā):中國有句古話人生七十古來稀,說明舊中國人的壽命很短,約平均33歲。目前,我國人的平均壽命男68歲,女為71歲。舊中國嬰兒死亡率很高,許多貧困家庭生育六、七個孩子中僅能成活一、二個。而現在的嬰兒死亡率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認識隨著現代醫(yī)療衛(wèi)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降低,使人口增長速度加快。為了準確表示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口增長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長率作為衡量指標。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自然段,結合圖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示意,使學生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板書  3.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3.教師進一步對關系式加以說明: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時,表示人口增加,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說人口增長快;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時,表示人口既不增長,也不減少,也就是說人口停止了增長;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時,表示人口減少,數值越大,表示減少越多,也就是人口減少快。4.根據資料,計算人口自然增長率某鎮(zhèn)有1萬人,2002年出生嬰兒并成活了130個,死亡人數為30人,該鎮(zhèn)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多少?人口是在增加、減少?還是既不增加,也不減少?(10、增加)5.組織學生依據P65活動2所提供的資料,分別計算表中四國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并把計算所得的數據填入表中。6.組織學生根據計算所得的數據討論下列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qū)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1)比較表中的四個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最大的是尼日利亞,次之是巴西,第三是英國,最小的是德國)(2)尼日利亞這個國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與其他三個國家相比較有何特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長率)(3)比照尼日利亞這個國家人口變化的特點,分析其他三個國家人口變化的特點,填寫下表:國家尼日利亞巴西英國德國出生率較高較低死亡率較高較低自然增長率較高較低(4)德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其他三個國家相比,有何不同?這意味著德國的人口是怎樣變化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表明德國的人口在減少)7.指導學生依據課本P66圖4.4非洲人口增長柱狀折線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比照已畫出的部分柱狀折線,獨立完成這幅非洲人口增長柱狀折線圖。8.根據下表提供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時間平均年人口增長率 世界非洲1950~1960年1.88%2.23%1960~1970年1.97%2.26%1970~1980年1.84%2.27%1980~1990年1.83%2.28%1990~2000年1.56%2.21%(1)1950年至20世紀末這50年間,世界人口增長率有何變化?(除60年代外,平均年人口增長率呈下降趨勢)非洲的人口增長率是怎樣變化的?(平均年人口增長率呈上升趨勢,到20世紀90年代后下降)(2)非洲人口增長的情況與世界相比,有何明顯的特點?(非洲人口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9.投影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讀圖思考:(1)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非洲)(2)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歐洲)(3)哪個洲沒有人口自然增長率?(南極洲)為什么?(沒有常住人口) 世界各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1995~2000年平均)10.教師對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評價后小結:世界人口的增長,在地域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有的大洲快,有的大洲慢,有的國家快,有的國家慢,還有些國家出現了負增長。板書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長速度不同。板書設計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一、世界人口的增長1.人口總數:1999年達60億2.變化趨勢,緩慢加快更快變慢3.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4.世界各地人口增長速度不同   第二課時:[導入新課] 方法1  人總要居住一定的空間,人口增長在空間上的表現,即人口分布。各地的人口是怎樣分布的呢?為什么要這樣分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探討的內容。方法2  復習提問:世界人口的增長在時間和地域上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回答)我們一起走過人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歷史長河,認識了世界人口數量隨時間增長變化的規(guī)律。那么,在空間上,世界人口的數量又是如何變化、分布的呢?本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去走走看。板書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講授新課]過渡  我們要準確地了解和說明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人口分布的特征,就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活動  1.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根據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舉例,寫出人口密度的計算公式。板書  1.人口密度= 2.指導學生根據活動1所提供的資料,計算人口密度,并把計算所得的數據填入表中。3.投影展示下表,反饋學生對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計算的結果。地區(qū)面積/千米2人口數/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A地12500100000080B地1250020000001604.投影展示課本P66圖4.5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說明),讀圖思考下列問題:(1)指出圖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qū)和稀疏地區(qū)及其分布規(guī)律。(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5.教師先說明圖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區(qū),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qū)。然后引導學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圖上找出人口稠密地區(qū)及其分布規(guī)律。(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都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緯度的近海地帶)并讓1~2名學生上講臺指圖說明。6.教師再說明圖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區(qū),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區(qū)。然后引導學生先在世界人口分布圖上找出人口稀疏地區(qū),并讓學生注意觀察這些地區(qū)分別有哪些特殊的緯線穿過。繼而讓學生對照世界地形圖,列舉實例說明人口稀疏區(qū)及其分布的規(guī)律。(撤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區(qū)——沙漠地區(qū),亞馬孫平原——雨林地區(qū),亞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區(qū)——高緯度地區(qū),青藏高原——高原山區(qū))并讓1~2名學生上講臺指圖說明。7.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世界各地區(qū)人口密度的差別,使學生歸納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不均勻。板書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8.出示下表,以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qū)和稀疏地區(qū)為例,從地形、氣候、降水三方面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討論、邊填表,分析影響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的自然原因。人口分布地區(qū)自然條件分布規(guī)律分布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mm)地形或地表特點人口稠密地區(qū)   北半球低中緯度的近海地帶亞洲東部10~20>1000平原亞洲南部>20>1000平原歐洲0~10500~1000平原北美洲東部10~20>500平原人口稀疏地區(qū)   沙漠地區(qū)撒哈拉沙漠>20<200沙漠雨林地區(qū)亞馬孫平原>20>2000平原高緯度地區(qū)亞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10<500平原、山區(qū)高原、山區(qū)青藏高原<-10<1000高原(1)投影復合:在世界人口分布圖上復合上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各人口稠密區(qū)和稀疏區(qū)的年平均氣溫狀況,得出結論,填入表中。(2)投影復合:將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各人口稠密區(qū)和稀疏地區(qū)的年降水量的狀況,得出結論,填入表中(3)引導學生對照世界地形圖觀察各人口稠密區(qū)和稀疏區(qū)的主要地形類型或地表特點,得出結論,填入表中。(4)讓學生以學習小組根據填入表中的結論,歸納出人口稠密區(qū)和稀疏區(qū)各自的自然條件的特點,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人口稠密地區(qū)——平原廣,氣候溫濕,自然條件優(yōu)越;人口稀疏區(qū)——沙漠地區(qū)極端干旱,雨林地區(qū)過于潮濕,高緯度地區(qū)終年嚴寒,高原、山區(qū)地勢高峻,自然條件惡劣)9.引導學生認識各地區(qū)人口分布是稠密還是稀疏不僅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還要受社會經濟、歷史等條件的影響。讓學生閱讀課本P66圖4.5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文字說明,結合自己的了解分析人口稠密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條件,各組討論統(tǒng)一認識后,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亞洲的東部和南部這兩個地區(qū)都是人類發(fā)祥地之一,這里農業(yè)發(fā)展較早,歷史悠久;歐洲和北美洲東部都是工業(yè)發(fā)展較早的地區(qū),經濟發(fā)達)10.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交流評價后進行小結: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主要是受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其中與經濟條件的關系最為密切。自然條件優(yōu)越,歷史悠久,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就稠密。自然條件惡劣的干、濕、冷、高的地區(qū),不適合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口就稀少。板書  (1)自然條件優(yōu)越、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稠密。(2)自然條件很差的地區(qū)人口稀疏。[課堂小結]評價學生表現、概括知識要點:世界人口數量,世界人口增長的變化趨勢和地區(qū)差異。板書設計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1)自然條件優(yōu)越,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稠密。  (2)自然條件很差的地區(qū)人口稀疏。   

    相關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教學設計: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布,板書設計,課后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優(yōu)秀教學設計: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優(yōu)秀教學設計,共10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課堂練習,板書設計,作業(yè)布置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精品教學設計及反思: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精品教學設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布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舊教材

    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

    版本: 人教版 (新課標)

    年級: 七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
    添加客服微信 獲取1對1服務
    微信掃描添加客服